平穩回升,行業逐步走出低谷 ——2020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經濟運行概況
(一)營收小幅下滑,運行質效改善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圖1),2020年縫制機械行業238家規上企業累計主營業務收入為265.9億元,同比下降3.49%。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6.7億元,同比增長9.70%,利潤增速高于全國輕工業6.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規上工業企業5.6個百分點。行業利潤的增長主要源于積極轉產防疫裝備、國家紓困政策發力以及企業主動縮減成本支出等因素所致。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20年,國家減稅降費政策落地,企業積極挖潛降本,成本費用得到有效控制,運行質效持續改善。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表1),2020年行業規上企業累計成本費用244.93億元,同比下降3.94%;三費比重為11.95%,較上年下降2.31個百分點;百元營業收入成本80.16元,較上年減少0.15元,低于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3.89元的均值。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匯兌損失增加以及貸款利息支出增加等所致,規上企業財務費用同比增長47.80%,增幅明顯。
(二)生產前低后高,降幅逐季收窄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12月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規上企業累計工業增加值增速為-6.6%,增速降幅較一季度收窄24.9個百分點,較二季度收窄11個百分點,較三季度收窄6.9個百分點,逐季收窄態勢明顯。而從行業月度工業增加值增速指標來看(圖2),自9月開始,該指標由負轉正,12月該指標回升至7.3%,與全國工業規上企業指標持平,呈現明顯的先抑后揚態勢。
據初步估算,2020年行業累計生產各類家用及工業用縫制設備(不含縫前縫后)約1050萬臺,同比增長5.30%。另據協會跟蹤統計的百家整機企業數據顯示,2020年百家骨干整機企業累計生產縫制機械591.65萬臺,同比下降4.06%。
1、工業縫紉機
據初步估算,2020年全行業工業縫紉機總產量約620萬臺,同比下降11.04%,產量回落至行業近四年來最低點。
2020年,協會跟蹤統計的百家骨干整機企業累計生產工業縫紉機387.65萬臺(圖3),同比下降7.48%,約占全行業估算總產量的62.4%。其中,平縫機產量下降11%,包縫機產量增長6%,繃縫機產量下降7%,特種機產量下降17%,自動縫制單元產量下降24%,電腦刺繡機產量下降39%。
2、家用縫紉機
據初步估算,2020年我國家用機產量約430萬臺,同比增長43.3%。其中,普通家用機產量約為245萬臺,同比增長28.95%;多功能家用機產量約為185萬臺,同比增長68.18%(圖4)。家用機產量逆勢增長,主要系海外群眾居家DIY活動的需求釋放和增長。
3、縫前縫后設備
2020年,服裝等下游行業規上企業普遍陷入觀望,投資額大幅下滑,對附加值較高的縫前縫后設備需求大幅減少。
據協會統計的11家縫前縫后設備整機企業顯示,2020年累計生產各類縫前縫后設備(含裁床、拉布、整燙等)共27.04萬臺,同比下降44.16%。
(三)市場需求緊縮,內銷明顯下滑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服裝、鞋帽、箱包等下游行業經濟及市場需求明顯下滑,導致其對工業縫制設備的需求持續減少。
從國內市場來看,2020年我國服裝生產下降約8%,服裝投資下降31%,箱包、鞋靴出口等下降超過20%,內需持續低迷。從國際市場來看,2020年全球紡織業營業額同比下降約16%,美國、歐盟、日本等服裝零售額同比平均下降約14%,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國服裝出口平均下降近20%,外需相對疲軟。
據協會統計測算,2020年工業縫紉機內銷約229萬臺,同比下降約25.6%(圖5)。同時,2020年國內市場還從國外引進各類工業縫制設備3.79萬臺,同比下降18.16%。據我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縫紉機出口約391萬臺,同比微增0.35%。
全年來看(圖6),2月受國內疫情管控影響,行業銷售基本停擺。3月行業加速復工復產,出口需求保持增長,行業工業縫紉機產銷率一度升至109.1%。至二季度,疫情在海外蔓延,物流阻斷、社交限制、訂單取消等造成國際市場需求大幅下滑,行業銷售大幅收縮,產銷低位運行并在谷底徘徊。至三季度,國內經濟持續好轉,國外市場陸續解封,冬季服裝備貨啟動,訂單回流趨勢加大,行業銷售呈現持續恢復態勢。至四季度,市場復蘇疊加補庫需求,行業加大產能恢復,內外銷維持較快增長態勢。
(四)外貿總體下滑,展現增長潛力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縫制機械產品累計進出口貿易額達33.36億美元,同比增長0.51%;貿易順差13.8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收窄2.63億美元。
1、出口小幅下滑,各品類分化明顯
2020年,受海外疫情爆發影響,我國縫制機械產品出口額同比結束連續四年增長,呈現小幅下滑態勢。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圖7),2020年我國累計出口縫制機械產品23.63億美元,同比下降4.94%,約回落至2017年水平。從月度出口情況來看,行業自8月起月度出口同比實現由負轉正,9月起月度出口同比連續實現近20%的中速增長,拉動行業出口降幅快速收窄至個位數,展現了較為強勁的增長潛力。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從分領域來看(表2、圖8),各品類出口分化明顯。2020年,工業縫紉機出口量平值降,累計出口工業縫紉機390.76萬臺,同比增長0.35%,出口額10.40億美元,同比下降15.22%;刺繡機受印巴等海外重點市場疫情擴散和需求萎縮影響,累計出口刺繡機1.97萬臺(單價2000美金以上),出口額1.89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22.56%和38.20%;縫前縫后設備累計出口126.50萬臺,出口額4.3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3.79%和12.43%;家用縫紉機累計出口(單價22美金以上)約423萬臺,出口額2.5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29%和55.92%。
(單位:臺、公斤、美元、%)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2、市場格局有所調整,部分區域逆勢增長
從縫制機械出口各大州及重點市場來看,2020年東盟、南亞等亞洲服裝、制鞋市場受疫情影響,縫機需求明顯下滑。而得益于歐美訂單向周邊產業鏈的釋放轉移和本土防疫物資生產需求的增長,我國對東亞、西亞、歐洲、美國等局部市場縫機出口顯著增長。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表3、圖9),亞洲依然是我國縫制機械產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場,2020年我國對亞洲市場累計出口縫制機械產品14.21億美元,同比下降17.16%,約占行業出口總額的60.18%,比重較上年下降8.87個百分點。而對歐洲、非洲、南美、北美、大洋洲出口則分別增長34.98%、0.75%、10.03%、55.40%、132.45%。
而從區域市場來看(圖10),2020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累計出口額13.69億美元,同比下降17.48%;對東盟市場出口5.76億美元,同比下降27.47%;對南亞市場出口3.52億美元,同比下降29.45%;對歐盟市場出口2.14億美元,同比增長32.12%;對西亞市場出口2.02億美元,同比增長31.52%;對東亞市場出口1.98億美元,同比增長35.17%。歐盟、西亞、東亞等局部區域市場逆勢增長,拉動行業出口。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而從具體國別市場來看(表4),越南、印度依然穩居行業前兩大出口市場。2020年,我國對越南出口總額2.76億美元,同比下降25.92%;對印度出口總額1.82億美元,同比下降38.93%。美國躍居我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額1.66億美元,同比增長51.42%,主要系家用縫紉機、單頭刺繡機及防疫相關設備出口的大幅增長。此外,我國對韓國、土耳其、巴西、埃及、俄羅斯、荷蘭、波蘭、秘魯等市場縫制設備出口額同比也均有明顯增長。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3、進口保持增長,高端裝備需求增加
疫情加快下游行業數字化轉型,國內對高端智能裁床、拉布機等數字化設備進口需求持續增長。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圖11、表5),2020年我國累計進口縫制機械產品9.73億美元,同比增長16.80%,為歷年來進口最高值。其中,工業縫紉機進口量值齊跌,累計進口量3.79萬臺,進口額7277萬美元,同比分別下降18.61%和31.63%;縫前縫后設備進口量降值增,累計進口1.84萬臺,同比下降3.89%,進口額8.25億美元,同比增長30.28%,充分顯示在產品結構上,附加值更高的智能縫前縫后設備進口量占比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