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高質量發展,完善核心技術體系——2020年縫制機械行業科技發展報告
2020年,縫制機械行業深入貫徹制造強國戰略,克服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與挑戰,踐行高質量發展,完善自主核心技術體系,深挖內生動力,向創新驅動新動能加快轉換,行業科技整體水平穩步提高,創新成果成效顯著。
一、 2020年行業科技發展綜述
1、科研體系及主要機構
2020年,行業自主核心技術體系進一步完善,根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調研統計,截至2020年底,行業共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約25家,省級以下政府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20余家,省級企業研究院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7家。此外,根據公開資料統計,2020年全國有40余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眾多下游企業以多種形式開展了縫制設備類協同創新。
2、科研團隊
2020年,行業規上企業科研總人數約7300人(含研發、工藝、檢測、科技管理等相關崗位,不含機械零部件企業,下同),企業科技人員約占員工總數的14.84%。2020年行業科研人員平均工資約為13.19萬元/年,其中整機類企業科研人員平均工資約為12.83萬元/年。
3、科研投入
全年行業規上企業科研總投入約13.21億元,R&D比例約為4.97%,企業在信息化、智能化等產品研發方面加大投入,部分項目得到了政府資金支持,從骨干企業抽樣調查估算,全年行業獲政府支持資金約為1億元左右。
4、主要科技成果
全年行業申請各類專利總計7326件(以公告日為準,下同),其中發明專利1860件,實用新型專利4444件,外觀設計專利1022件(含紡織機械類產品),新增授權發明專利518件。
二、行業科技發展的特點及存在問題
2020年行業全面邁上高質量發展軌道,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綜合來講,2020行業科技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業科技發展成就
1、行業科研環境進一步優化
2020年,行業克服全球疫情影響,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為防疫抗疫提供了專業化設備支撐,行業優異的表現受到了國資委、工信部等國家部委的高度贊揚,縫制機械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幅上升。
2、行業自主核心技術體系持續完善
2020年行業科研經費持續高位投入,根據協會抽樣調研,行業科研投入約占銷售總額的4.97%,創新動力強勁,行業歷年科研投入情況詳見圖1,杰克、大豪、上工等行業領軍企業科研投入超過9000萬元。此外,在科研人力資源投入方面,行業科研人員平均年收入約13.19萬元,同比增長2.17%,整機企業科研人員平均年收入約12.73萬元,同比增長0.8%。
圖1 行業歷年科研投入情況
3、加強數字化技術改造,制造能力持續增強
行業圍繞提質增效、節能環保的發展需求,以提升供給質量為目標,持續開展工藝技術改造,行業的整體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均有顯著提升。此外,在推動綠色生產、促進節能減排方面,多家縫企進行了金工、電鍍、涂裝、除銹、供電工藝及設備優化和改造。
4、科研創新成果保持高位增長,產品體系日益豐富
2020年行業專利申請量總計7326件(國家專利數據庫公開),同比增長29.77%,其中發明專利1860件,行業骨干企業專利意識日益增強,專利創造、運用能力不斷提升,整體科研創新保持高位增長。
圖2行業歷年發明專利申報情況(單位:件)
(二)產品技術發展趨勢
2020年服裝、皮革等下游產業數字化變革加速,縫制機械行業緊抓下游行業轉型升級需求,在提升高質量供給方面不斷延展,產品技術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征和趨勢:
1、數字化賦能,智慧縫制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技術平臺創新方面,智慧縫制工廠管理系統及云平臺研發建設已趨于成熟,在下游試點范圍不斷擴大,為下游西裝、牛仔服、襯衫、毛巾、制帽、手套等生產制造提供了整體解決方案及系列增值服務,加速了行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2、基礎共性技術攻關得到有效推進
2020年,協會啟動縫制機械基礎理論及短板技術軟課題研究項目,共征集到20家企業55項研究課題,入圍26項,課題覆蓋面廣泛,涉及裁剪、縫紉、刺繡等領域,軟課題領域規劃切合行業技術升級實際需求、導向明確,進一步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3、定制化產品研發和快速響應能力大幅增強
2020年疫情防控,縫制機械行業僅用時一個多月就研制出成型的自動化專業防疫設備,為防護服、口罩等防疫品生產提供了充足且及時的保障。
隨著下游產業轉型升級進程提速,對多樣化、定制化縫制設備的需求激增,促進了縫制設備定制化研制能力大幅增強,汽車安全氣囊振鏡式激光切割機、計算機控制被芯縫紉系統、自動胖被機、自動床笠機、自動駁羅紋袖口機、繩頭內塞打結機、地毯刺繡機器人系統等特種、專用的自動縫制設備面市,幫助下游用戶的實現工序整合、提高了生產效率。
(三)現階段存在問題與不足
1、行業整體制造加工工藝相對滯后
隨著行業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企業制造工藝及裝備升級相對滯后問題越來越明顯,一是制造裝配工藝問題;二是檢測及質量保障技術問題;三質量改進機制問題。
2、行業科技資源分散,知識產權壁壘問題有待突破
雖然行業創新已初顯高速增長態勢,但行業科技資源分散,對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的潛力挖掘不夠,缺乏長效的行業內技術交流以及上下游產業鏈信息溝通渠道,無法聚焦優勢資源針對用戶需求開展技術公關,知識產權糾紛、技術重復開發、研發資源浪費、成果推廣難度大等問題依然嚴峻。
3、高端復合型人才缺乏,跨行業技術融合受阻
工藝、設計、制造、裝配、服務等各層面專業人才均儲備不足,高層次復合研發人才尤其缺乏,同時因為行業專業屬性的限制,在人才引進方面處于弱勢,導致了行業在軟件研發、高端縫制、智能控制、跨行業技術融合方面發展受阻。
第三部分 2021年行業科技發展建議
1、加強行業科研發展戰略規劃
圍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及《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行業“十四五”技術路線圖》的整體規劃,研究確定行業各領域及各自企業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計劃,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和新產品迭代升級。
2、聚焦智慧縫制,加速智能化轉型升級
一是加強智慧工廠和車間探索和試點,推進智慧縫制樣板工廠及示范項目建設,探索共享工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二是加強服裝、制帽、制鞋等領域工藝革新需求的挖掘和對接,針對性開展定制化數控縫制單元及成套設備的研發。
三是要加強縫紉機單機設備結構數控優化升級。3、強化制造加工工藝及質量保障
一是提高產品質量檢測水平,可自建產品檢測實驗室或通過專業檢測機構,加強核心零部件質量與整機性能檢測,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加強產品競爭力,建立優質品牌意識。
二是加速企業數字化改造,引進高精度加工機床、加工中心、智能機器人等加工裝備,推進核心零部件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建設和整機生產流水線的柔性化、數字化改造,運用智能生產、智能物流、數字化管理等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和軟件系統,實現以數字化為基礎、智能技術為核心、網絡為途徑,打造智能制造。
4、加強產業技術交流與共享
一是加強上下游產業鏈交流與協作;二是轉變科研思路,開展企業間的技術交流和技術協作;三是深挖產學研用研發平臺潛力,增強創新能力,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
5、聚焦高端人才,健全人才隊伍
積極開展人才規劃,以企業為主體,進一步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立合理的人才引進、培訓、激勵制度,構建職業化、專業化、梯次化的人才隊伍;二是豐富行業人才輸送渠道,聯合專業院校、研究所等機構,以高層次、緊缺型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建立聯合人才培養計劃和科研合作團隊;三是通過行業競賽與各類人才專項提升計劃,開展知識系統更新、共性問題研討、師傅帶徒弟等工作,搭建人才成長、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