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產業“鳳凰涅槃”高質量發展
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砥礪奮進的智慧力量
中國縫制機械產業“鳳凰涅槃”高質量發展
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匯聚澎湃力量,書寫了一幅恢弘畫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重大戰略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要堅定不移把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這也為縫制機械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實現一個又一個歷史性突破。
今天的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已建立全世界范圍內最齊全、最完整的零部件配套體系和先進的產品科研體系,體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中國也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縫制機械生產和制造中心。
今天的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在技術創新推動下,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踏上“中國智造”之路,不僅產品結構不斷調整突破,融合了新型數控、工業機器人、智能感知等先進技術及裝置的智能縫紉單元也成為主流。產業由單純的機械設備制造向整體解決方案及系列增值服務方向快速轉變。
▲智能化縫制單元向著更高層級的集成自動化甚至智能化快速邁進。
▲改革開放之前,行業黑頭家用機的裝配流水作業方式
提到中國縫制機械產業,你會想到啥?可能大多數人想到的仍然是在擁擠的服裝車間里,七八十臺縫紉機一行行排列著,忙碌的女工們腳不離踏板、手不離布片,空氣里充斥著縫紉機工作時有韻律的噠噠聲。其實,中國縫制機械產業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衣被天下到航天軍工,從交通運輸到醫療衛生,從節能環保到新能源應用,中國縫制機械產業“上天入地”游刃有余地滲透到各個行業。
今天的中國縫制機械產業,正在以智慧縫制為動力,沿著有自身特色的創新之路,在商業模式、服務領域及產業鏈體系等方面,全面開拓、不斷奮進……
這一切是不是跟你想的有所不同?不用感到訝異,這就是“鳳凰涅槃”的中國縫制機械產業。
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
6月末的江蘇常州驕陽似火,頂著烈日,記者步入這家正在趕制訂單的服裝廠,踏入花園式廠房,一切歸于寧靜,沒有擁擠的工人,也沒有機器的轟隆聲。
車間內,工人正在忙碌地將衣領、衣袖等原料裝進夾具,放到指定位置,按下機器上的按鈕。隨后,夾具里的衣袖自動在電動縫紉機上快速移動,一針一針,非常精準地落到指定位置。
“是不是與你印象中的生產車間很不一樣?”車間高級經理介紹:“我們公司已有兩條這種大規模自動化、半自動化制衣生產線。一位工人可以同時控制兩三臺機器。工人的手和腳徹底地解放出來,可以處理更多工序,顛覆了‘腳不離車,手不離片’的傳統制衣模式。同時,新員工上崗前的培訓時間也大幅縮短,10年前我學制衣需要一年才熟悉各種工序,現在新工人一周時間就可以上手操作了。”
服裝加工只是縫制機械產業鏈當中的一環。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在生產技術、發展模式、產業布局等方面的持續創新變革,有力支撐了紡織、服裝、鞋帽、箱包等下游產業的發展。今天,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已成為全球縫制產業鏈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為滿足社會需求,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千秋偉業、百年風華。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準確研判世界百年變局的新特征,緊扣新常態下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以新理論指導新實踐,開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境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縫制機械產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完成了從普通黑頭家用機向自主工業縫制設備體系的轉變,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的配套體系及先進的科研、制造體系;產品種類極大豐富,品質性能不斷提升,產品技術日新月異……中國縫機加速從傳統制造向先進裝備制造轉型,向著幾代縫機人的強國夢加速邁進。
產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縫機人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產業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梳理中國縫機產業的創新脈絡,以生產、研發、團隊建設為主干,以產品變革為載體,大致可分為自給自足、工業化轉型、快速發展、智慧升級等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之前,“三大件”之一的黑頭縫紉機,深深扎根在百姓日常生活。與此對應,計劃經濟下的中國縫機企業多以國企為主,主要圍繞黑頭家用機進行生產和研發。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承接世界縫制機械產業轉移的良機,國際先進企業陸續到來,大量民營縫機企業借助工業縫制設備的產業春潮茁壯成長,漸漸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主力軍。這一過程中,行業徹底完成由家用縫紉機向工業縫紉機的歷史轉變,刺繡機、特種機研發生產逐漸嶄露頭腳,產品整體向高速化方向發展。
第三階段: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縫機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黃金十年”。這一階段中,專業電控企業的加入,行業機電一體化改造升級加快,各類別產品均實現從機械式向伺服化的升級,開啟了行業機電一體化快速發展之門。同時,企業科技體系建設迅速建立,產品類別極大豐富,推動中國正式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縫機大國。
第四階段:2011年至今,中國縫機行業進入轉型升級加速發展期。科技層面,先進的云制造、機械手、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為中國縫機科技研發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物聯網云平臺、3D縫制機器人,單元自動化和集成智能化產品不斷涌現,中國縫機以領先的智慧縫制理念,走在了世界前列。
縫機產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縫機人更是依靠完善的產業配套、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強大的產業轉換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業有效滿足了產業鏈各環節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層次產品和服務需求。形成了覆蓋產業鏈各環節的趨勢協同研究和研發機制。中國縫機品牌的認知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持續增強。
在百年變局特征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行業持續提高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在支持經濟發展、穩定對外貿易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彰顯了產業的責任與擔當。
回望來路,從追趕到引領、從優秀到卓越,黨團結帶領縫機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騎絕塵、屹立于世界縫機產業之巔。過去的發展,為產業“十四五”開局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產業更好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開了新的局面。
今天的中國縫制機械產業,正加速從傳統制造向先進裝備制造轉型,向著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穩步前行,幾代縫機人的強國夢正在加速邁進。讓我們共同回顧光榮的歷史,見證輝煌的未來。
百年披荊斬棘,百年風雨兼程,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縫機人砥礪奮進、不忘初心,高舉高質量發展大旗,創造了縫機產業新的奇跡——中國縫制機械產業邁入強國行列!
數據足以說明一切:
產業地位穩步提升 工業機產量占世界85%以上,銷售收入占75%以上,國際貿易量占據半壁江山,規模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位。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智能化轉型加快,自動縫制設備占比從60%上升到90%,智能縫制產線、縫制生產系統及管理云平臺建設較快推進,中高端市場占比持續提升;集中度持續提升,20強整機企業占規上企業營收比重的56%,骨干企業市場份額更是增長明顯。難能可貴的是,在綜合引領型企業日趨強大的同時,產業涌現出一大批能夠基于市場的需求變化快速響應,具備自動化產品定制化、個性化生產能力,有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
質量品牌優勢漸顯 產業“十二五”“十三五”持續開展質量提升工程,骨干企業全部參與,主導產品質量全面接近國際先進,60多項評估指標中95%達到國際產品先進水平,甚至在某些性能上實現領先;行業建立起智慧工廠技術標準體系框架,制修訂行業技術標準55項、團標5項,電控、智能設備類新產品、新技術標準增加,依托TC152全縫標委會、TC231 SC4電器分技術委員會,組織全產業積極開展了國際標準化工作;骨干企業品牌影響力提升,產品進入一流企業,自主品牌出口占比更是超過95%、旋梭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90%。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從“跟跑”到“并跑”,正逐步邁向“領跑”,中國縫企在全球市場日漸崛起并呈現引領姿態。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創新體系不斷完善,30家骨干企業年均創新投入超過4%,行業發明專利年均增長15%,從專利申請量來看,90%以上為中國企業;技術研發實現突破,機構優化、控制算法、設備互聯、遠程運維等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傳感、機器視覺、物料抓取、云平臺等新技術集成應用走在國際前列;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完成行業、企業多層次人才發展及培養體系構建,培養領軍人才50余人、青年科技人才70余人,組織技能大賽5屆,培養選拔技能人才2500余人。
制造能力全球領先 實現裝備自動化、生產柔性化、智能工廠示范化、供應鏈全球化。當前,全產業企業裝備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行業為200余個國家提供零部件,一批骨干零件企業已實現下游點對點配套。
國際競爭力持續提高 骨干企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龍頭企業躋身全球前三甲,全球前十強企業中國占據六席,上工申貝資本運作,先后收購杜克普、百福、KSL,以海外兼并走向全球化;杰克在2018年成為全球縫制機械銷售冠,實現歷史性突破,行業在全球比重發生質變,規模效益雙雙提升;出口競爭力不斷增強,工業縫制設備出口單價年均增長2.83%;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相關市場份額年均增長達6.34%;國際化運營能力提升,“十三五”國內外兼并重組活動持續推進,從產品走出去、服務走出去到研發走出去,骨干企業已建立相對健全的海外營銷及服務網絡。
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背后,是全產業團結一致、辛勤工作,通過質量提升、技術創新、市場渠道建設,在管理模式、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不斷探索前行。行業企業貼近下游需求,扎實落實強國戰略部署,加快了自動化、智能化步伐。向著實現智慧縫制的戰略目標,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穩步前進。
鳳凰涅槃 打造縫機強國
這個預言的實現,足足用了近五十年。
據資料記載,縫紉機最早進入中國大約是在19世紀中后期。1900年上海出現了最早的縫紉機修理店,此后陸續有其他縫衣機器號開設。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到建國前夕,我國縫紉機工業在逆境中起步、萌芽和發展,但始終未能形成規模,中國市場一直被國外縫紉機品牌壟斷,行業此時剛剛萌芽。
建國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持續深入,我國縫紉機產業迎來了發展的首個高潮,進行了大規模的企業改造和改組工作,至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家用縫紉機生產、技術、銷售和管理體系。
1982年,我國縫紉機年產量達到1286萬臺,成為世界家用機生產第一大國,此時,產業已經進入了成長期,向縫制機械大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然而,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也使行業積累了大量的問題,行業產品品種單一老化,產品技術和工藝遠遠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缺乏市場競爭力,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發展裹足不前。
伴隨改革開放,中國縫制機械產業三十年間發生了巨大變化。產業從一個傳統輕工消費品行業,發展為集機、光、電技術于一體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產品結構從以家用機為主發展為擁有多個門類、上千品種、滿足各種工藝需求的工縫產品體系;產品市場從國內到遍布世界,行業形成了全世界最齊全、最完整的縫制機械零部件配套體系和先進的產品科研體系;擁有世界第一大縫制機械專業展會——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CISMA);行業國際地位與日俱增,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縫制機械生產和制造中心,也為行業由大變強奠定了基礎。
2010年以后,作為世界縫制機械產業中心,中國抓住全球技術變革和產業調整重大機遇,有效整合資源,建立了多個橫跨上下游產業鏈的縫制智能化產業聯盟,構建起引領全球的智慧縫制產品技術和標準體系,創新研發了大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智能化縫制機械產品,探索并嘗試了多種“縫制+互聯網”運營和服務模式,并初步構建起了基于物聯網系統的縫制云平臺工業生態系統。
近年來,產業更是以智慧縫制作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路徑,積極實施縫機強國戰略,在技術、產品、工藝裝備、人才、市場、經營管理等多個層面、多個維度開展全方位的建設和提升——
縫制設備智能工廠建設加快。以杰克、上工申貝等為代表的眾多骨干企業引進自動化和智能化加工流水線,加快建設縫制設備智能工廠。如,上工申貝黃巖智能制造基地、杰克高端縫制設備制造基地先后正式投產,基本實現縫制機械制造全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和數字化管理;大豪、標準、德鷹、博盟、川田、振盛、寶宇、順發、琦星等骨干企業新廠房及自動化產線均陸續落成并投入使用。
下游智能縫制方案持續落地。圍繞助力下游智能縫制工廠建設,行業骨干企業加快智能物聯成套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應用,積極拓展行業服務新價值。如,上工申貝、杰克投資建設了服裝智能制造微工廠,為全面呈現下游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提供了場景示范;杰克與樂駝、廣東省紡等分別簽訂戰略合作,提供全系列生產設備以及硬軟件為一體的解決方案;衣拿、瑞晟等發揮吊掛及軟件技術優勢,打造從原料出入庫、縫制加工、輸送倉儲等全生產過程智能化解決方案,并逐步在家紡、服裝等領域推廣應用。
質量提升不斷深入。骨干企業質量提升工作已基本形成常態化機制,持續通過技術改造、制定標準、加強檢測、質量攻關等方式不斷提高質量水平。如,多家整零骨干企業均逆勢投資引進先進智能加工產線及高精裝備,積極開展質量月等專項活動和質量技術專題培訓,包縫機、羅拉車、模板機等多個產品通過浙江制造團體標準評審并獲得品質標認證。從骨干整機企業2020年質量工作總結反饋信息來看,零部件合格率、整機出廠合格率等指標相比上年繼續提升5%以上。
管控成本提質增效。特別是疫情之后,企業加大降本增效,更加注重效益效率的提升。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行業營業成本下降3.66%,“三費”下降2.31%,虧損額下降39.48%,利潤總額增長9.70%,營業收入利潤率增長13.66%。
守土有責 守土擔責 守土盡責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對前所未有的艱難考驗,縫機人秉持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使命與擔當,交出了一份值得我們終身銘記的答卷。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統計,全行業上百家企業參與防疫設備研制、生產、銷售,共提供7萬臺套防疫設備、上萬次專業服務,展現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責任擔當,涌現了大批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感人故事。
蘇州瓊派瑞特公司從大年初三決定上馬口罩機,短短1個多月就實現首批口罩機定產發貨。據初步估算,在口罩最為短缺的時期,這批設備直接提升了全國口罩10%的產能。期間面對數次加價百萬元提貨的誘惑,劉航東總經理更是堅守住了縫機人的誠信和契約精神;東莞邁邦自大年初四組織復產,不到60名員工用短短50天時間,提前完成總計800臺熱風貼條機的生產,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交派的重任;上工富怡、中縫重工等企業,加班加點連續作戰,全體員工吃住在工廠,成為疫情期間縫機人無私奉獻的精彩寫照。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更是在疫情最為嚴峻的時期,直接參與國家相關部門的專項協調保障和服務工作。2020年春節期間,3502廠接到國資委下派的防護服產能擴充任務,面臨相關設備嚴重短缺的困難。協會迅速響應,積極調配尋找資源,為任務的最終完成提供了關鍵助力。
正是由于抗疫期間的突出表現,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陳戟秘書長被評為國資系統抗疫先進個人稱號。這份榮譽,屬于行業、更屬于每一位縫機人。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還出臺了《行業復工復產防疫指南》,指導行業企業克服困難,推進復工復產。2020年2月中旬,杰克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派大巴遠赴云貴接回500余名員工;到3月初,行業復工復產率達90%;到4月中,復工復產率達100%。盡管受困于缺少訂單、達產不足,但行業企業積極響應國家“六保”“六穩”工作要求,盡全力保障員工利益,為下一步發展保留住寶貴的人才資源。此外,行業在擔當社會責任方面,協會率先提出免征2020年會費約90萬元,40余家企業捐款累計300萬元,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向政府及企業捐獻了口罩、設備等防疫物資。
抗疫復工露本色,共克時艱出低谷,攻堅克難展韌勁。這一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異常艱辛。數據顯示,受行業體量較小、下游產業遭遇寒冬的共同影響,縫制機械當年前9個月利潤總額下降達2.4%。但從三季度開始,國內宏觀經濟好轉,裝備工業利潤率增長9.6%,消費品增長4.8%,帶動整個工業數據向好,復蘇勢頭明顯。以此為帶動,當季縫制機械行業全部實現同比增長,10月份利潤轉正,總計增長0.7%。與此同時,企業對明年形勢研判轉向樂觀,整機企業訂單量增加,零部件企業開始加班加點。隨著疫情得到進一步控制,全球形勢有所恢復,行業迎來更加強勁的反彈和發展。
面對疫情,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也沒有停止苦練內功、強身健體的腳步——行業動能儲備日漸強勁,研發投入不降反增,技改投入持續加大,專利申請增長達43%;結構調整顯著,主導產品實現進一步技術升級,“去庫存”進程加快,工業縫紉機庫存下降近四分之一,轉產防疫裝備更是豐富了現有產品架構;服務創新層出不窮,個性化、定制化解決方案,線上營銷、租賃、以舊換新、新品體驗、技術培訓、上門檢修等營銷新模式、新內容不斷推陳出新……行業危中覓機、深挖內生動力,向著創新驅動加快轉換。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將努力夯實強國根基,搶抓機遇,凝心聚力,為全面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和邁進制造強國第一陣營目標而努力奮斗,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出新的貢獻。
智慧縫制成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也是縫機產業轉型的迫切需要。靠什么把產業內的縫機人凝聚在一起,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匯聚到一起,為推進產業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共同奮斗?靠的就是黨的堅強領導。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何燁認為,要緊跟黨和國家部署,推進產業基礎的高級化、產業鏈的現代化,包括要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構建內外市場雙循環、良性互動的新發展格局。在她看來,未來市場所需求的,將不再是依靠人口紅利、資源環境提供的低附加值產品,而是要在更高產業基礎上,服務國內和全球市場。
正如何燁所言。踐行“五新”、深化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為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基本的遵循方向:
——開啟創新驅動新征程。實現產業規模新提升,確保產業規模穩居世界首位,建立集研發、制造、市場、服務等在內的現代縫制機械產業體系;實現技術創新新突破,突破模塊化設計及機構優化、多步進獨立驅動集成控制、核心縫制工藝算法和生產線平衡、新材料開發及制造專用工藝、工業云平臺、縫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實現模式創新新成就,通過個性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在線支持服務等模式和業態創新,實現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實施縫制設備智能互聯及網絡化示范項目,發展全套縫制設備物聯解決方案。“掌握核心科技、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十四五”核心重要任務。
——建立質效并舉新理念。質量趕超國際,補質量、工藝短板,實現制造及工藝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實施品牌戰略,創建國際品牌,聚焦技術、品質、服務等創新,全面提升品牌美譽度,力爭打造5—10個綜合性國際知名品牌,縫前、縫后、刺繡、零部件等領域打造3—5個國際知名品牌;效益效率提升,推動產品轉型、制造升級、管理變革、服務創新,持續提升效益效率,實現規上企業營業利潤率均值從“十三五”的6%增長到“十四五”的8%的指標,行業人均勞動生產率達60萬/年,前10強企業達到85萬/年。
——構建結構優化新體系。優化組織結構,打造2—3家國際一流龍頭企業,3—5家保持國際領先的創新型企業,30家技術密集型中小型特色整機企業,80家以上擁有較強制造能力的零部件單項冠軍及優勢企業;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行業前20強整機企業營業收入占規上企業的比重由56%提升至70%;產品服務升級,加快產品結構轉向數字化、智能化;推動企業由設備提供商向成套解決方案服務商升級;中高檔產品供給比例由30%提升至50%;智能化產品由目前不足5%提升至30%。
——打造數字制造新模式。引進數字裝備,高精加工機床、加工中心、智能機器人等占全部加工裝備比重由目前的30%提升至60%;深化兩化融合,實現ERP、MES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在骨干整零企業普及率超過50%;推進數字制造,打造3—5條數字化零件加工生產示范產線,重點零部件(機殼、旋梭等)智能化、無人化生產線產能占比30%以上;建設智慧工廠,實現服裝等縫制全流程產品數字化加工制造,建成不少于10類以上覆蓋下游應用領域、可真正實現設備及數據互聯互通的數字化、智能化縫制加工生產線/車間。下游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智能制造趨勢不可抵擋,行業如何與下游行業發展分階段相匹配,與下游用戶更加貼近需求,打造實用的智慧工廠,要靠企業去破局。
——形成內外循環新市場。一方面要深耕國內市場,以需求創新和個性服務、技術創新和高質量供給,加快鞏固中低端市場、擴大中高端份額,關注抗疫設備、醫療紡織用品、建筑、土工、休閑等領域,實現多元布局不斷拓展產業邊界;以成套解決方案、智慧工廠技術等為用戶提供新服務、新模式,創造新價值,激發新需求;加快海外拓展,實現多元布局,圍繞產業鏈重構和產業轉移,深入拓展“一帶一路”等國際重點及新興市場,設立海外營銷、服務及倉儲中心,實施本土化運營,提升服務和市場響應能力,擴大海外市場份額。利用全球資源,探索和推進境外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等體系建設,打造國際化企業和品牌。
2021年已然過半,外部形勢持續改善,下游服裝大中型企業陸續復蘇,投資發展信心明顯增強,受損的東南亞市場需求恢復性反彈,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又將逐步迎來新一輪復蘇和增長機遇。
戰雖有陳,勇為本焉;士雖有學,行為本也。在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大潮中,產業發展藍圖已經繪就。今年作為“兩個百年”的交匯之年、“十四五”開局之年,通過黨史學習教育,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將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強國富民使命,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