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又要“卡”脖子!未來出口或征收碳邊境稅?
“很多人不知道,外貿出口至歐盟的商品是需要交‘碳稅’的,中國生產型外貿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7月17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啟的第二天,國內首場關于碳中和服裝出口的發布會在無錫舉辦,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正推進產業零碳目標的實現。
隨著歐盟委員會7月14日公布碳邊境關稅政策提案,計劃向他國征收碳排放進口關稅,中國生產線外貿企業正面臨著新的國際貿易環境,尤其是對于服裝制造企業,綠色數字化產業改革迫在眉睫。
“我們將從供應鏈、生產、運輸、運營四個方面推進碳排放的改革,用數字化推動服裝行業在碳中和上的進步。”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紅在7月17日的發布會上表示。“長三角碳中和服裝供應鏈聯盟”在會上正式成立,據悉,這個聯盟的成員正達成一致意見,為服裝供應鏈的零碳排放貢獻力量。
“碳邊境稅”一詞,最早源于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德的提議,為了給那些在本土生產過程中產生較少碳排放的歐洲公司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環境,擬征收碳邊境稅,進口鋼鐵、鋁及其他產生碳排放制品的進口商將被要求購買碳津貼。
服裝行業也被列入首批名單之中。根據法國生態轉型署公布的數據,時尚服裝業是世界上僅次于石化工業的第二大污染產業,占據全球碳排放量的10%,每生產一件T恤平均耗費2700升水,每生產一條牛仔褲需要消耗11000升水。
當前制造業生產者需要將更多的考量置于環保因素上,因為碳排放量逐漸顯現出潛在的巨大成本。中國作為服裝制造業的大國,在追求規模優勢的背景下,出口的紡織品碳排放量達到1.54千克/美元,而歐盟的出口紡織碳排放量僅為0.24千克/美元,兩者相差6倍之多,這也意味著中國紡織出口在未來需要付出更多碳稅。
中國擎天軟件科技首席運營官吳炎算了一筆賬,如果以年銷售額2億美元的紡織品出貨量為例,以0.24千克/美元碳排放量乘以2億美元,按照目前市場的碳價計算,那么中國的紡織出口企業每年要比歐盟多支出330萬美元的碳排放稅。
碳邊境稅的直接成本還不是影響最深遠的,更深層次的還有全球競爭上的間接成本。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中國紡織出口企業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參與競爭,當下國內企業在參與全球制造的競爭上,已經從低成本制造向品牌優勢轉型,一旦被歐美國家貼上“不環保”的標簽,勢必對品牌資產造成損失。
以亞馬遜、蘋果等國際化品牌企業為例,其供應商的“碳中和”標準的要求正逐漸走高。亞馬遜為了在2040年達到七個碳中和的要求,實施了一個流量扶持計劃,凡是被貼上“氣候友好型”標簽的商品,將被亞馬遜官方優先在首先進行推薦,獲得免費流量扶持;同樣,蘋果提出了203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對所有供應商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不符合的將被剔出供應商名單之列。
今年全國兩會,“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當仁不讓的熱詞。
正因如此,國內的服裝品牌正在掀起一場新的產業改革。特步、太平鳥、探路者、李寧等國產服裝企業已經推出不少環保綠色的新產品,但似乎無法從產業鏈上對“零碳”概念下功夫。
“碳中和是需要企業倒逼自身由內而外進行改革。”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曉明在會上表示。
紅豆集團的“零碳”轉型或可提供一種借鑒。會議現場,紅豆股份發布了首批帶有“碳中和”標簽的出口產品。一條從“搖籃到大門”的核算邊界形成,每個消費者都可從手機端上小小的二維碼上,追蹤到產品的碳足跡,包括生產、加工、運輸耗費了多少碳,全部數目一目了然。
在生產端,紅豆股份正打造5G+紡織服裝工業互聯網智慧工廠,引進APS、MES、CAD等生產軟件,依托自動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實現車間設備和現場人員的優質管理,提升生產效率,構建5G智能服裝聯盟。
在服務端,紅豆股份拓展銷售渠道,由線下轉線上,改坐商為行商,多維度開發小程序電商、直播電商、團購內購等多種銷售方式,多觸點連接消費者,提升用戶粘性。
周海紅表示,紅豆股份正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帶頭履行社會責任,帶領長三角產業鏈企業共同行動,以綠色、低碳、可持續引領服裝制造高質量發展。
隨著歐盟委員會7月14日公布碳邊境關稅政策提案,計劃向他國征收碳排放進口關稅,中國生產線外貿企業正面臨著新的國際貿易環境,尤其是對于服裝制造企業,綠色數字化產業改革迫在眉睫。
“我們將從供應鏈、生產、運輸、運營四個方面推進碳排放的改革,用數字化推動服裝行業在碳中和上的進步。”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紅在7月17日的發布會上表示。“長三角碳中和服裝供應鏈聯盟”在會上正式成立,據悉,這個聯盟的成員正達成一致意見,為服裝供應鏈的零碳排放貢獻力量。
碳邊境稅的挑戰
“碳邊境稅”一詞,最早源于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德的提議,為了給那些在本土生產過程中產生較少碳排放的歐洲公司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環境,擬征收碳邊境稅,進口鋼鐵、鋁及其他產生碳排放制品的進口商將被要求購買碳津貼。
服裝行業也被列入首批名單之中。根據法國生態轉型署公布的數據,時尚服裝業是世界上僅次于石化工業的第二大污染產業,占據全球碳排放量的10%,每生產一件T恤平均耗費2700升水,每生產一條牛仔褲需要消耗11000升水。
當前制造業生產者需要將更多的考量置于環保因素上,因為碳排放量逐漸顯現出潛在的巨大成本。中國作為服裝制造業的大國,在追求規模優勢的背景下,出口的紡織品碳排放量達到1.54千克/美元,而歐盟的出口紡織碳排放量僅為0.24千克/美元,兩者相差6倍之多,這也意味著中國紡織出口在未來需要付出更多碳稅。
中國擎天軟件科技首席運營官吳炎算了一筆賬,如果以年銷售額2億美元的紡織品出貨量為例,以0.24千克/美元碳排放量乘以2億美元,按照目前市場的碳價計算,那么中國的紡織出口企業每年要比歐盟多支出330萬美元的碳排放稅。
碳邊境稅的直接成本還不是影響最深遠的,更深層次的還有全球競爭上的間接成本。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中國紡織出口企業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參與競爭,當下國內企業在參與全球制造的競爭上,已經從低成本制造向品牌優勢轉型,一旦被歐美國家貼上“不環保”的標簽,勢必對品牌資產造成損失。
以亞馬遜、蘋果等國際化品牌企業為例,其供應商的“碳中和”標準的要求正逐漸走高。亞馬遜為了在2040年達到七個碳中和的要求,實施了一個流量扶持計劃,凡是被貼上“氣候友好型”標簽的商品,將被亞馬遜官方優先在首先進行推薦,獲得免費流量扶持;同樣,蘋果提出了203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對所有供應商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不符合的將被剔出供應商名單之列。
一條“零碳”產業鏈
今年全國兩會,“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當仁不讓的熱詞。
正因如此,國內的服裝品牌正在掀起一場新的產業改革。特步、太平鳥、探路者、李寧等國產服裝企業已經推出不少環保綠色的新產品,但似乎無法從產業鏈上對“零碳”概念下功夫。
“碳中和是需要企業倒逼自身由內而外進行改革。”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曉明在會上表示。
在生產端,紅豆股份正打造5G+紡織服裝工業互聯網智慧工廠,引進APS、MES、CAD等生產軟件,依托自動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實現車間設備和現場人員的優質管理,提升生產效率,構建5G智能服裝聯盟。
在服務端,紅豆股份拓展銷售渠道,由線下轉線上,改坐商為行商,多維度開發小程序電商、直播電商、團購內購等多種銷售方式,多觸點連接消費者,提升用戶粘性。
周海紅表示,紅豆股份正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帶頭履行社會責任,帶領長三角產業鏈企業共同行動,以綠色、低碳、可持續引領服裝制造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