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訂單缺乏、市場信心回落!上半年火紅的服裝訂單似乎有點“熄火”?
“現在訂單減少了很多,七八月的訂單已經全部出貨,但客戶沒有再追加訂單。高峰期是在三四月份,那時訂單最多?!?月13日,在廣東汕頭從事服裝生產的盧先生表示,上半年火紅的服裝出口似乎有點“熄火”。
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服裝出口、紡織品出口均出現下跌。按人民幣結算,紡織服裝出口1813.9億元,同比下降18.24%,環比增長1.82%,比2019年同期下降4.21%;其中紡織品出口750.6億元,同比下降33.73%,環比下降6.90%,比2019年同期增長1.30%;服裝出口1063.3億元,下降2.08%,環比增長9.03%,比2019年同期下降7.76%。
事實上,二季度以來,紡織服裝月度出口增幅逐步回落,5月出口下降16.8%,6月出口連續下降,但降幅較5月明顯收窄,只有3.7%。
“紡織品、服裝出現較大的降幅,很大程度也是由于一些東南亞、南亞國家的紡織業出口訂單恢復了,特別是印度、孟加拉。原來‘回流’中國的訂單有一部分回去了?!?月13日,商務部研究院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采訪時指出。
從事服裝生產的盧先生也表示認同,“今年上半年,東南亞其他國家如果疫情一有緩解,國內的訂單就會減少,然后原材料價格就會下降。
而從織造端也明顯感覺到了訂單的減少。
5月中旬后,吳江部分地區織造、印染工廠因水污染開始強制限產,政府要求開二停一,盛澤地區涉及3成左右開工負荷,相對交易氣氛較好的5、6月份,當地噴水開工卻一直維持在六成附近,較19年同期開工下滑近兩成,戲劇性的是,7月中旬之后當地環保治理結束,但是開工沒有如預期大幅回升。
綜合原因,國內疫情、環保治理放假原因,工人出現短缺,此外為訂單匱乏、7月中旬后工廠成品庫存上升速度加快,當然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實質性訂單的缺乏及市場信心的回落。如經編,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利潤表現較好,資金充裕、加上上半年信心十足,所以無論常熟經編還是海寧經編,基本上都是做庫存的模式。
7月中旬之后,下游化纖織造行業訂單逐步轉冷,雖然現整體開機率仍處于同期高位,但具體分析各個地區及機型情況,難以再理直氣壯再吆喝“淡季不淡”。下半年,比訂單匱乏、海運費高位更可怕的是坯布囤貨環節的增量。
目前從各個指標走勢來看,織造的開機負荷仍處于往年高位、坯布庫存、原料庫存仍處于可控范圍之內,從以上三個指標情況看,可以認定為,目前對于聚酯乃至PTA、乙二醇的負荷、價格存有支撐,但不可忽視的一個指標就是訂單天數,現在基本上逼近2020年同期,淡季的氣氛表漏無疑,可以下個結論,三個指標比較大的支撐點就是“賭”。
2月中旬至3月初、5月中旬至6月底,雖然往年布商在這兩個時間點也會買布,但今年特為尤甚,用行業人的形容詞表述:瘋狂、難以估計。簡單說明一下,2月中旬之后原油飛天走勢,布商趁機低價受布,使得工廠坯布庫存大幅回落,而5月中旬之后看好下半年終端訂單、化纖價格,又瘋狂的來了一波,雖然期間東南亞訂單確有一定回流、織造秋冬訂單也提前啟動,但更多的氣氛來自于布商的詢單及下單,造成了市場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實際上到目前,終端服裝并未開啟大規模簽單模式,尤其是秋冬訂單。
那么織造手里的坯布對原料有什么影響呢?表面上來看,社會的坯布量過大對織造、滌絲、乃至PTA、乙二醇的開工、價格均存有拖累,當然一般是建立在織造訂單一般、滌絲價格下滑的情況下的,中間商一旦出現密集、大量的低價拋貨行為,對整個鏈條都極為不利。但通過與布商溝通,若下半年“金九銀十”如期而至或者滌絲的價格堅挺,這部分坯布可能會到明年再考慮消化,屆時對市場影響可以暫且忽略。
7月出口數據卻大幅下滑
‘回流’訂單又回去了
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服裝出口、紡織品出口均出現下跌。按人民幣結算,紡織服裝出口1813.9億元,同比下降18.24%,環比增長1.82%,比2019年同期下降4.21%;其中紡織品出口750.6億元,同比下降33.73%,環比下降6.90%,比2019年同期增長1.30%;服裝出口1063.3億元,下降2.08%,環比增長9.03%,比2019年同期下降7.76%。
事實上,二季度以來,紡織服裝月度出口增幅逐步回落,5月出口下降16.8%,6月出口連續下降,但降幅較5月明顯收窄,只有3.7%。
從事服裝生產的盧先生也表示認同,“今年上半年,東南亞其他國家如果疫情一有緩解,國內的訂單就會減少,然后原材料價格就會下降。
實質訂單缺乏、市場信心回落
織造市場開工率意外降低
而從織造端也明顯感覺到了訂單的減少。
5月中旬后,吳江部分地區織造、印染工廠因水污染開始強制限產,政府要求開二停一,盛澤地區涉及3成左右開工負荷,相對交易氣氛較好的5、6月份,當地噴水開工卻一直維持在六成附近,較19年同期開工下滑近兩成,戲劇性的是,7月中旬之后當地環保治理結束,但是開工沒有如預期大幅回升。
綜合原因,國內疫情、環保治理放假原因,工人出現短缺,此外為訂單匱乏、7月中旬后工廠成品庫存上升速度加快,當然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實質性訂單的缺乏及市場信心的回落。如經編,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利潤表現較好,資金充裕、加上上半年信心十足,所以無論常熟經編還是海寧經編,基本上都是做庫存的模式。
比訂單匱乏、海運費高位更可怕的是
坯布囤貨環節的增量!
7月中旬之后,下游化纖織造行業訂單逐步轉冷,雖然現整體開機率仍處于同期高位,但具體分析各個地區及機型情況,難以再理直氣壯再吆喝“淡季不淡”。下半年,比訂單匱乏、海運費高位更可怕的是坯布囤貨環節的增量。
目前從各個指標走勢來看,織造的開機負荷仍處于往年高位、坯布庫存、原料庫存仍處于可控范圍之內,從以上三個指標情況看,可以認定為,目前對于聚酯乃至PTA、乙二醇的負荷、價格存有支撐,但不可忽視的一個指標就是訂單天數,現在基本上逼近2020年同期,淡季的氣氛表漏無疑,可以下個結論,三個指標比較大的支撐點就是“賭”。
2月中旬至3月初、5月中旬至6月底,雖然往年布商在這兩個時間點也會買布,但今年特為尤甚,用行業人的形容詞表述:瘋狂、難以估計。簡單說明一下,2月中旬之后原油飛天走勢,布商趁機低價受布,使得工廠坯布庫存大幅回落,而5月中旬之后看好下半年終端訂單、化纖價格,又瘋狂的來了一波,雖然期間東南亞訂單確有一定回流、織造秋冬訂單也提前啟動,但更多的氣氛來自于布商的詢單及下單,造成了市場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實際上到目前,終端服裝并未開啟大規模簽單模式,尤其是秋冬訂單。
那么織造手里的坯布對原料有什么影響呢?表面上來看,社會的坯布量過大對織造、滌絲、乃至PTA、乙二醇的開工、價格均存有拖累,當然一般是建立在織造訂單一般、滌絲價格下滑的情況下的,中間商一旦出現密集、大量的低價拋貨行為,對整個鏈條都極為不利。但通過與布商溝通,若下半年“金九銀十”如期而至或者滌絲的價格堅挺,這部分坯布可能會到明年再考慮消化,屆時對市場影響可以暫且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