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供應鏈之戰”
01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開始進入調整期
我國紡織服裝產業仍然存在入門門檻較低、消費個性化、競爭激烈,龍頭企業市場占有率不高、國產品牌尚未形成強勢地位等現象。傳統服裝行業存在一個很大的痛點,就是庫存問題。如何搭建快速供應鏈,滿足客戶的需求,與此同時又不造成大量的庫存一直是一個難點。從2015-2019年來看,我國紡織服裝的庫存金額呈現出整體提升的趨勢,因此,解決紡織服裝企業的庫存問題,搭建完善供應鏈體系是提升整體行業競爭力的有效方法。
從市場集中度來看,2019年中國服裝市場中前五大品牌市場占有率僅為8.9%,相比之下日本、美國分別為25.8%、16.1%,對比其他國家市場,中國Cr5和Cr10明顯低于日本和美國,市場集中度不高,龍頭效益不突出,難以構建較為完善的供應鏈體系。
從現有的服裝品牌占有率來看,目前中國服裝市場占有率前兩名的均為國外品牌,耐克和阿迪達斯,而前十名中僅有安踏、海瀾之家、森馬集團和李寧四家中國企業。總體來看,我國國內服裝大多被國外品牌占據,品牌效益不強。
在巨大的市場空間下服裝行業競爭格局高度分散,國產品牌尚未形成強勢地位。一方面原因是從需求角度,服裝作為非標品,人們消費相對更為個性化;另一方面從供給角度,國內市場中服裝品牌尤其是國產品牌目前發展時間較短,多數品牌在營銷、性價比、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尚未形成明顯優勢來搶占市場份額,因此行業集中度較低。
盡管目前紡織服裝消費個性化、競爭格局分散,目前國內服裝公司體量較小,但目前龍頭企業總體占比不高,并且從國際經驗來看,服裝行業仍然有誕生大體量龍頭公司的可能。
從日本服裝行業來看,由于本地深耕的文化和設計基底,一般來說本國的服裝品牌相對來說更加熟悉本國的業務市場,2019財年,迅銷集團(優衣庫母公司)本土收入占日本服裝市場的13%,位居行業第一,而國外LVMH集團、阿迪達斯,耐克等企業占比日本僅僅2%-3%,剛好與現有國內市場占比份額類似。
另外,從出口環節來看,雖然中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大成衣出口國,但是中國成衣出口金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從2015年的1759億美元下降至今,市場份額已經從2014年最高的38.8%下降到2018年的31.3%,且從銷量最新下滑速度看市場份額還在持續下降。因此,在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持續下降的背景下,國內品牌出海將會越發困難,越發需要加快提升國內品牌在品牌營銷、供應鏈、市場引導等多方面的布局和創新,倒逼著我國供應鏈體系的發展和發展。
02
龍頭企業牽引產業鏈聚集,完善供應鏈體系
對于紡織服裝企業生產制造環節而言,我國作為全球智能制造大國,已經具備了智能制造完整產業鏈優勢,而就目前而言,過剩的產能、不確定性的需求市場、低效且不穩定的生產質量對經營不善的中小型紡織服裝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擠壓。在疫情的影響下,加速倒逼紡織服裝企業推動智能化、數字化和柔性化生產,對于產能不夠、智能化水平不高、數字化系統不完善的企業將會迅速被整合或者被淘汰,國內分散化的競爭格局將會向多點多級化的競爭格局演化。
例如SHEIN,國內跨境電商品牌,目標市場定于海外,積極開拓市場,獲多輪融資,2012年以來營收迎來爆發式增長,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快時尚跨境電商公司。SHEIN地處服飾產業及國際物流發展相對成熟的南京,在制造端持續進行數字化改造,與各家合作工廠持續配合,逐步形成以SHEIN為核心的智能生產集群。所有代工廠和供應商均可使用MES工藝管理系統,對每個訂單的各個環節實現實時和可視化的跟蹤,從而控制生產效率,在強大的數字供應鏈生態下,SHEIN供應商的交貨速度也遠快于行業標準。
03
第三方平臺加速紡服企業供應鏈轉型
第三方平臺介入服裝制造行業,推動行業供應鏈升級轉型,并提高服裝產業的快速反應能力:服裝品牌通過淘寶天貓的銷量數據和消費者的及時反饋,依托于數據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補單來調整生產的款式。從品牌端和生產端均及時地響應了市場需求,實現“以產定銷”到“以銷定產”的轉變。
對于中小紡織服裝企業而言,難以通過規模化效益來降低成本,同樣對于市場的反應速度和捕捉能力遠遠落后于大型企業,第三方平臺的介入能夠賦能中小規模的企業,在第三方平臺上分解產能和市場需求,引導中小企業向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和環節的部分轉型發展,實現小批量、特色化、快速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