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課題,推動實現智慧縫制的“硬”實力
自2020年3月啟動,至2021年6月結題答辯,在經過申報、評審、公示、驗收等環節,歷經一年有余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首期“縫制機械基礎理論及短板技術軟課題”研究計劃終于圓滿結束了。6月23日,在由協會組織的“縫制機械基礎理論及短板技術軟課題專項工作會議”上,6項重點課題先后完成答辯,答辯者、評審者、與會者凝神靜聽精彩的點評后,都倍感興奮。此項活動的成功開展,已經充分說明了在引導和促進行業強化縫制機械基礎研究,整合優質科技資源開展短板技術攻關,推動行業全面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已經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廣集需求,重點突破
從籌劃伊始,軟課題研究項目便劍指行業目前在自主創新能力、基礎技術儲備、產品品質等方面的弱點短板,誠如協會陳戟秘書長對本次活動目的所介紹的那樣,當前行業正處于產品結構調整和智能化升級的關鍵時期,行業整體科技轉型升級任務非常艱巨,基礎理論研究及核心技術儲備不足問題亟待突破。而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更是時不我待,機會也將稍縱即逝,活動一方面將補強行業核心技術短板,一方面將為行業未來的科技創新提供理論支撐,旨在引導和促進行業強化縫制機械基礎研究,推進行業在前瞻性理論基礎、引領性原創成果方面有效突破。
那么通過一年多的開展,活動總體效果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目的?作為6個重點項目答辯者之一的西安理工大學李鵬飛教授認為,課題開展的總體評價從兩方面產生了積極的效果。第一,從首次公布的軟課題項目來看,符合協會設置軟課題的初衷,體現了縫制行業目前發展階段的基礎性和前沿性關鍵問題需求,涵蓋面較廣;第二,從結題答辯和提交的報告來看,各課題承擔單位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還需要企業繼續投入更多精力,更深入解決技術難題。
同樣參與項目答辯的杰克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鄭吉、舒普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視覺工程師蔣香鋒也同樣認為此次活動具有非常的意義。鄭吉表示,研究內容涵蓋數字化生產、模塊化設計、智能縫制、大數據等多個領域,成員企業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均有成果產出。在答辯會上,碰撞產生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對后續的工作開展和技術研究均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蔣香鋒則認為,多家業內領導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技術與縫紉機的改善課題,開拓了思路,而通過活動的參與,也讓年輕科技工作者們對行業的發展更加堅定了信心和希望。
作為評委的匯寶總工程師羅一明也對本年度的軟課題項目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他認為,活動推動了行業各企業重視縫制機械及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高校的加入,可以擴大高校對縫制機械行業的認識,重點集中推動行業基礎理論研究,在難點弱點方面尋求突破。
補齊短板,創新求變
那么為期一年,在行業內外產生積極響應之后,活動是否對提升縫制基礎理論及短板技術,推動縫制機械行業科技創新帶來哪些有益的促進和改變?
李鵬飛認為,軟課題的設置首先體現了縫制協會為改變行業過去快速發展過程中,急于占領市場,重“量”輕“質”的現象,引領行業走技術創新的新舉措;其次,在軟課題研究的引領下,改變了企業的創新發展意識,企業對人才隊伍建設的需求更加急迫,技術研發投入了更多資金,行業發展速度得到了迅速提升,從過去的僅關注機械本體研發,轉移到普遍應用新技術改進機械結構、提升自動化程度,更為可喜的現象是,數字化智能化產品已經初步得到應用。
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杜勁松表示,活動能夠促進企業對理論研究的重視,通過本次軟課題項目引導企業不要總是“埋頭苦干”,也需要提起頭來“仰望星空”,敢于引領縫制機械行業技術進步,從更大的視野面向世界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因為扎實的理論基礎是企業技術革新的基石,既能促進企業的長足發展,也能為企業帶來軟實力的提升。
鄭吉表示,這次活動是首次以協會發布研究方向,企業承接研究內容的形式開展課題研究。從效果來看,協會對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的整體技術發展趨勢把握是精準的。由協會引導成員企業開展軟課題項目研究,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后續可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化拓展跨企業間的技術交流合作,為縫制行業的整體發展提供助力。蔣香鋒也認為,軟課題研究對提升縫制基礎理論及短板技術,促進行業知識產權成果創新及應用,推動縫制機械行業高質量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同樣參與答辯的上海鮑麥克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副總監張興飛表示,長期以來縫制行業跟隨國際先進設備生產與制造,缺乏自主基礎理論創新開發,通過積極開展軟課題研究,提升行業內基礎理論開發的技術創新氛圍,有利于解決縫制設備技術扁平化、成長空間不足的問題,通過基礎理論開發,消除技術短板,推動縫制行業技術創新、創新產品和市場創新。
上工申貝副總經理方海祥在點評相關項目后,也對軟課題研究的效果給予了肯定。他認為,活動將引導縫紉技術朝智能化、數字化方向加速創新。而縫機企業也明確了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數字化的目標,通過軟課題的研究,未來會促進行業內外的跨界交流合作,融合當下的新技術創新。
夯實基礎,再接再厲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每一項工作的策劃、組織、實施,其最終目的都是積極推動行業科技工作發展。軟課題研究計劃重點任務,便是為了引導和促進行業強化縫制機械基礎研究及短板技術攻關,推進行業在前瞻性理論基礎、引領性原創成果方面有效突破,而這又必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全面統籌計劃、科學有序地推進實施。
李鵬飛建議,未來應該繼續堅持行業基礎理論和短板核心技術難題的研究發展引領方向,加強協會技術專家團隊建設;加強已資助項目在行業的推廣宣傳;對行業重大卡脖子技術問題,設立技術擂臺。此外,重點加強圖像處理技術在縫制過程中的應用,主要包括縫跡精度的自動檢測、縫料缺陷的判斷、縫紉設備的實時調整等;縫跡自動跟蹤系統研制。其次,啟動三維縫制設備的研制,解決國內復雜縫跡自動化縫制設備的欠缺問題。第三,推動基于自動抓取技術的自動上料設備研制。最后,開展機械本體縫制機理和參數對比研究。
杜勁松認為,開展軟課題項目有利于提升企業人才培養和企業長期發展,軟課題項目有必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舉辦下去,但可以在企業參與形式上、項目研究內容上、項目結題方式上進行變化,從行業未來發展需要出發,引導縫制機械行業的技術發展,以領先世界縫制機械行業技術前沿為目的,可以采用單位聯合,技術交叉、目標前沿等形式和內容進行開展。縫制設備的數字化是服裝、家居、汽車等行業設備智能化的基礎,發展單機智能化才能會滿足下游行業個性化定制生產的需求。另外,以數字化設備為基礎的設備互聯互通,并借助人機協同來實現縫制過程的效率提升,實現生產過程的減人化和少人化。
羅一明認為,本年度的軟課題項目雖然有部分課題涉及了基礎理論,但由于是以生產企業為主的軟課題項目,因此很多項目是在產品開發的基礎上所作的研究,涉及純基礎理論的較少,涉及縫制機械專有基礎理論的更少,希望未來繼續開展的軟課題研究項目能增加基礎理論項目。此外,針對行業高學歷研發人員較少的實際狀況,能否加強產學合作,開展遠程專題培訓和新技術新材料應用等培訓,提升在職研發人員的理論水平。
鄭吉則從生產研發第一線角度有所感悟。他表示,目前國內的縫紉機在縫紉性能效果上與國外先進產品仍然存在差距,且國內大多數廠家的研發能力需要提升,缺乏正向設計的能力,對于縫紉機理方面的內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術積累少,底子弱。軟課題在研究方向上可以增加針對縫紉性能、機制、機理的基礎性研究。蔣香鋒則提出,在提升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時,還需要類似數據采集、數據云端平臺、智能化管理等一些具有科技意義的技術探討和技術交流
張興飛建議對比國際先進縫制設備,以新技術創新來突破原有的先進工藝技術短板;學習下游行業中數字化智能化較高的企業、比如紡織、物流等行業,借鑒和轉化這些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應用,開展相關軟課題研究。對于重大技術突破類研究,建議統籌組織專家技術論證、開展大項目規劃、分解到各研發企業專攻單一技術指標。
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潘磊表示,后續繼續開展的軟課題項目可以圍繞“十四五”技術發展路線圖,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對重點領域的項目,如智能制造、智慧縫制、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等方向加大配套資金力度。另外,組織科研人員參與交流討論,提升整個行業的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的水平。組織行業企業科研人員的活動,包括參觀高端制造業企業,和其他行業進行科技交流等。潘磊坦言,縫制行業相對較窄,后續很多關鍵科技突破需要復合型科研人才,通過交流學習,除了可以提升行業科研人員水平外,也可以讓其他相關行業科研人員了解縫制設備行業,吸引高水平的跨行業人才進入。
隨著軟課題研究第一期計劃的圓滿完成,第二期也即將全面啟動。計劃將圍繞:縫紉原理及機構分析研究、基礎共性標準研究、縫制機械零部件加工工藝研究、自動化縫制技術研究、縫制機械數字化驅動、智慧縫制工廠應用研究等方面展開。結合行業科技工作發展現狀,軟課題研究計劃也必將為夯實基礎研究,提升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全面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終極目標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