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MA2021,家紡企業最關心什么?
依托智能化
解決家紡企業“成本上漲”困擾
南通通州區家紡商會會長、江蘇藍絲羽董事長俞建輝表示,當前家用紡織品生產主要面臨以下問題:首先,工序復雜繁瑣,勞動密集。相當一部分中小型家紡企業自動化程度相對不高,很多關鍵工藝環節尚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生產效率亟待提高;其次,熟練技術工種短缺,勞動強度大,企業面臨招工難的嚴峻挑戰;第三,較為落后的傳統的生產加工環節限制了頂層的設計開發等環節;第四,產品設計研發并沒有從自動化生產角度考慮,很多環節必須依靠人工。“以南通為例,很多中小企業由于起步初期規模小、產品粗放、同質化嚴重,創新研發能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在智能化生產、信息化管理、數字化運營等方面的發展與行業頭部企業相比相差甚遠。”
隨著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經過疫情影響,原材料亦隨之水漲船高,家紡企業面臨極大壓力。越來越多受訪的家紡企業意識到,提高生產效率,急需換裝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代替人工已經是大勢所趨。因此,很多家紡企業負責人希望能夠在CISMA有所斬獲。
江蘇新世嘉紡織品公司董事長吳永惠認為,希望通過CISMA,能夠找到高效、專用、穩定的高質量縫制設備及自動化產線,從而降低縫紉技能、減少人工、提高縫制效率和質量,是當下很多中小家紡企業面臨的迫切需求。他進一步解釋,家紡行業目前面臨熟練縫紉工不足的現狀,同時存在著崗位熟練周期過長,難以培養的問題,而相對于服裝生產工藝流程完備的流水線作業,家紡生產安排及技術分解相對滯后。相比服裝生產工藝可以將單件產品分解為數十道工序進行流水生產,很多家紡企業的縫紉工要學習掌握做整件、整套產品,這必然對工人技術要求提升。他建議縫制設備廠家能夠針對家紡生產工藝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也希望能夠在展會上看到能夠解決家紡企業痛點的智能設備。
上海豪潤家紡有限公司總經理程金付也認為,當前家紡企業生產環節目標是做到流水、標準、簡單。讓每道工序技術難度盡可能降低,工人操作簡單,容易上手,這就要求自動化、智能化設備能夠在減員、增效方面充分發揮作用。他希望能在上海展會上看到定制化、個性化契合家紡工藝的設備,如超寬幅面面料的自動鋪布、花樣裁剪,枕芯套等特殊工藝及工序的自動化縫制,自動化的大幅面熨燙設備,此外在吊掛系統與縫紉設備的互聯互通,降低車縫技能要求和省人工的智能化縫紉設備也是他的關注點,他特別強調了枕芯及被子等國產自動化生產線的穩定性和效率還需要加強。
賦能數字化
推動家紡企業轉型升級
但瞿慶峰也直言,羅萊生產基地擁有各類國際領先的自動化設備2500余臺,絕大多數還是國外品牌,他希望在CISMA2021上可以看到更加體現數字化、智能化,滿足羅萊智能工廠生產所需的國產設備。同時,瞿慶峰希望能夠在展會上聯手國內縫企,為羅萊量身定制開發各類專屬智能化設備,例如通過機聯網開發與實施,完成繡花機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改造;定制開發智能懸掛系統,實現生產計劃智能排產,工序智能分配等功能。
愉悅家紡早在2019年便入選了中紡聯“2019年紡織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名單,打造生態紡織品智能工廠示范項目。據愉悅家紡有限公司設備經理楊孝剛介紹,該項目主要圍繞柔性化智能紡紗生產線、生態紡織品面料智能制造生產線、生態紡織品視覺檢測與自動化包裝生產線及生態紡織制品自動化系統生產線的建設展開。其中,在驗整車間引進應用國際先進的EVS視覺檢測系統與自主研發的自動開裁系統,實現印染成品面料布面70多種質量疵點的自動檢測與定長開裁。在縫制車間裁剪工段采用先進的自動裁剪設備與自動吊掛系統,同時引進成品自動縫紉流水線,實現家用紡織品的自動縫制。楊孝剛希望能夠加強與國產品牌的合作,在部分工藝及環節上,定制開發單元化、智能化產品,定制開發相關輔助工具,他也期望國產設備在質量和外觀精密度上有大幅改進。
俞建輝認為,目前南通規模較大家紡企業基本實現了數據自動采集和人工采集,能實現專人初步的數據分析,多數企業信息系統數據實現了人工記錄與自動記錄結合,數據較完整、結構化模板化。但更多的中小企業為要化解各項成本上升及疫情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亟需提高裝備和產線自動化、數字化和柔性化水平,希望縫企能夠針對企業實際工藝及生產狀況,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相比較更多關注服裝領域的現狀,也希望縫企能夠在CISMA上推出更多針對家用紡織品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設備。
共贏聯手開拓
實現產業鏈合作共贏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在總結家紡行業十三五期間,突破裝備技術瓶頸,助推家紡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成就時講道:“十三五”期間,家紡行業兩化融合步伐加速。行業骨干企業在使用先進設備實現自動化、連續化生產、采用MES系統提升企業智能管理水平、推廣應用智能倉儲系統、智能懸掛系統和智能輸送系統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家紡行業成品自動連續化生產取得跨越式大發展,新增具有先進水平的床品套件、芯被、毛巾、窗簾等自動化、連續化生產線裝備千余臺(套),生產效率和品質得到顯著提升。
楊兆華表示,家紡行業“十四五”期間科技創新目標及重點發展任務已經明確,全面推進兩化融合,加快新技術與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推進家紡制造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改善企業盈利狀況,增強企業活力。應用“互聯網+”和“智能+”推進企業改造升級,加快自動化生產線的應用,提升企業智能化運營水平。此外,加強智能化生產線及智能工廠的建設與示范,探索推進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
楊兆華認為,實現以上目標,家紡行業需要縫制設備提供有力支撐。依托物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帶來的良好機遇,實現對設備、生產線、車間乃至整個家紡工廠全方位的無縫對接、智能管控,最大限度地優化工藝參數、提高生產線效率。縫制機械行業將助力家紡產業升級,實現智能制造目標。未來,家紡行業對縫制設備升級改造的急切需求與縫制行業技術快速迭代的匹配融合將成兩行業深度合作的基石。雙方將秉承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聯手開拓,實現上下游產業鏈合作共贏,共同推動家紡、縫制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