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MA觀點:全球縫制機械技術發展趨勢大家談(之三)
新的行業發展階段,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發布了“十四五”技術路線圖,統領了行業未來五年科技研發層面總方向,成為引領行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占領制高點的總綱領,企業應參照路線圖指引,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對標,確立科技發展目標并制定階段性指向明確的規劃。此外,隨著中國縫制機械技術研發創新愈發深入,在全球標準化領域,也將取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建立起全球領域內的標準化體系,更好地服務于行業高質量發展需求。長遠來看,全球縫制產業創新接力棒未來一定會傳入到中國企業手中。因此,廣大企業應堅定信心,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
從趨勢上看,當前縫制機械的技術發展呈現智能化、柔性化、數字化和網絡化跨學科融合的特點,具有單機功能柔性化、參數設置數字化和系統網絡化和人工智能化方向發展趨勢明顯。
中國縫制企業技術水平在最近10年發展很快,從以前簡單仿制到現在消化吸收基礎上局部創新,中國目前基礎類產品技術水平在功能上與世界一流水平差距不大,但人性化和精細化方面尚有差距,未來在做精基礎類產品的同時積極向系統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企業應更加注重對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和尊重。
上工申貝集團的全球化布局,以及在高端縫制用戶領域的廣泛資源,加之自身在設備性能應用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積累,奠定了集團實現需求趨勢快速發掘、解決方案快速落地轉化、在“十四五”新發展階段實現新跨越的堅實基礎。
接下來,集團將主要在產品的柔性化、智能化、數字化和系統集成網絡化方面加大研發,在關注傳統縫紉應用領域的同時,不斷加大拓展復材、風能、航空航天等縫紉應用領域的技術創新,堅持走差異化精品戰略,在集團內逐步形成機械、電控和系統集成等較為完整的設計和制造體系。
產品層面,將重點在視覺系統、感應技術、人工智能和網絡技術等技術將與縫制機械產生深度融合,努力實現系統自動化、數字化、傻瓜化和網絡化。詳細布局上,Duerkopp Adler品牌定位于高端服裝特種縫制單元和中厚料縫制單元及自動化系統; 百福品牌定位于高端服裝標準類產品、各類特種縫制產品和高端焊接機等; KSL主要定位于縫制領域用戶定制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主要聚焦于復合材料、汽車內飾件、安全氣囊、制鞋和過濾袋等自動縫紉或焊接加工自動化系統。毛瑟/上工等品牌,則主要定位于中高端標準化縫制產品。
當前中國縫制機械技術發展正加速升級轉型,以智慧縫制為主要路徑,向著技術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穩步前行。從最初的技術進口到目前的技術輸出,逐步比肩國際先進水平。未來創新研發也會進一步向專、精、特、新、優發展。
隨著縫制企業自動化升級的逐漸完成和對人工智能技術認識的逐漸深入,行業內技術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等多方面技術的融合及快速發展愈發明顯,構建基于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技術的服裝加工自動化乃至智能化生產線的需求在不斷加深。
但是必須看到,從下游用戶的實際應用中,“智能化縫制機械”其實還只能稱作“自動化縫制機械”,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縫制過程智能化。智能化縫制設備應在實現產品自動化的基礎上,能夠具有擬人交互操作,與其他裝置配合,自我監控,自我診斷,自我修復等一系列功能。
綜合智谷合作、服務的下游用戶信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服裝加工企業希望開始選購與使用全自動、智能化、操作簡單、質量好、效率高的自動縫制設備。全自動縫制設備在市場分析、研發設計、工藝制造、現場管理等環節趨向智能化,產品處于產業鏈的核心部位,發展水平及成套產品的運用對服裝行業結構調整,行業轉型,提升競爭力起到了關鍵作用。
同時客戶需求也從單一的標準縫制設備需求向定制化縫制設備、智能自動化生產線乃至智慧車間需求不斷轉變,自動縫制設備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關鍵成套設備(技術)之一,其自身性能、關鍵技術水平的高低將決定整條生產線的縫制效率及生產線效能。
因此,智谷未來將切實圍繞用戶需求,將解決用戶實際痛點作為基點,以自動化設備向智能化工作站升級為突破點。目前,智谷已經研發實現了用于縫制牛仔褲三道不同工序的智能化工作站,并將在未來五年實現更多工序的整合,進行后續技術研發和應用落地:
自動化縫制設備在降低人工技能、提升生產效率的基礎上,依然離不開人工操作,最終只能實現人工流水式作業;而智能化設備其技術實現的最終目標是在效率不變甚至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無人化操作。
智谷針對現有自動化縫制設備進一步創新提升,研發、生產方向是將自動化縫制設備、協作機器人以及視覺系統相結合,將多道工序的不同的縫制設備串聯起來,打造先端智能化工作站。實現完全自動化及信息化無人化的新生產模式,為客戶實現全面自動化生產線提供服務與技術支持。
同時,智谷將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如上游客戶工藝需求,跨行業先進智能技術、下游先端零配件產業,以此為基礎,加大投入創新研發。通過自主研發,升級改進現有工藝技術,滿足當今客戶的多元化生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