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杰克C4打邊機,感應燈長亮怎樣調試
,p加語音鍵,什么感應燈?,換感應燈
編者按
數字技術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數字經濟的核心資產——數據,廣泛存在于農業、工業以及新興的信息技術產業中的各個環節。因此數字化轉型,可以在各個行業中的企業展開,并成為驅動企業發展的新動力。在今天企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管理者的共識,但如何正確地理解數字化的內涵,如何培養數字化思維,從而有效地開展數字化轉型,依然需要企業管理者不斷學習、探索和實踐。
釘釘誕生于2014年,作為一家從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啟蒙探索期,一直深度服務至今的科技公司,釘釘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歷程,也是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梳理釘釘的實踐以及理論思考,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要掌握的能力。我們將分三篇文章,從數字化轉型的初始階段、成熟階段以及深度應用階段,展開深度的探討,希望對企業有所借鑒。
數字化轉型的前提是完善和夯實管理基礎,不可在制度和流程建設未完成的情況下,盲目推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文 / 齊卿 中歐商業評論研究總監
石維磊 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
創立于2014年的釘釘,雖然系出阿里名門,但其團隊的前身產品“來往”卻在與微信的競爭中折戟。在互聯網行業一個產品的失敗并不能代表什么,小步快跑的迭代模式,讓創始團隊開始尋找新的賽道。創始人陳航(花名:無招)帶著“來往”團隊中的六名研發成員,探索在企業通信領域實現新的突破。
企業管理軟件的功能迭代,本質上是服務企業管理的升級。
為了深刻地理解用戶在管理上的需求,需要產品研發人員對企業經營的痛點有著非常深刻的感知,深入扎根企業內部,了解真實企業工作場景。但是前期的反復走訪調研,并沒有給初期的釘釘團隊帶來太多有效信息。就在這時,陳航與鑫蜂維的創始人史楠相識。
在遇到陳航之前,史楠經營的公司——康帕斯是一家有著80多名員工的中小企業,此時公司面對的一個難題是,在信息化與數字化交接的時代,市面上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統聚焦在解決業務場景的信息化,如財務、ERP、CRM系統等。但是對于組織的在線化,卻沒有相關的系統涉及。盡管當時有eHR(人力資源管理軟件)等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但大多是靜態的員工信息管理,組織本身沒有實現在線化。而雖然以微信、QQ為代表的即時通信軟件也具有群組管理功能,但這類面向C端消費者的聊天軟件,在群組的管理上,是基于個體用戶的松散組合,而非基于企業組織架構進行管理。同時,考慮到個人用戶的使用場景,C端即時通信軟件,通常不會對信息發出后是否有效觸達接收方進行反饋。這一功能的設計在生活場景中有助于減少使用者盡快回復信息的壓力,但是在企業管理場景中,這一設計就顯得不夠完整。
法約爾提出管理的五項職能分別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在企業級的管理中,信息發出后是能否有效觸達接收者,是實現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所必需的功能。因此,企業級的即時通信軟件在功能上與面向個人用戶的軟件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與此同時,組織在線化,不僅僅是通過群組將人組織起來,而是需要將組織的架構、職責、角色、權限、分工、協作等功能都可以通過線上工具以流程的形式進行管理。而這一切,在當時的軟件市場是一個空白。
既然在C端市場難以突破已有格局,那么換道超車,聚焦企業管理在信息化時代的痛點,實現組織在線化,成為釘釘新的戰略選擇。
重新啟航的釘釘團隊深刻地意識到,要做好企業管理軟件,必須深入企業內部,對企業管理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因此在釘釘創立之初,就將共創機制深深地刻入自己的管理基因之中。
釘釘第一個共創的客戶就是史楠的團隊。2014年5月26日,釘釘團隊入駐阿里湖畔花園,邀請康帕斯與共創。釘釘團隊在與史楠的交流中發現,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無論處于信息化時代,還是數字化時代,企業首先要實現管理的規范化。
中小企業一般已經完成從“0到1”的初創階段,驗證了其產品、服務以及商業模式的可行性,開始進入從“1到N”的增長階段。這一階段的中小企業,經歷了團隊規模的擴張、管理幅度的增加,需要完善管理體系,通過制度和流程實現管理的科學化。如何運用數字技術,讓以泰勒、法約爾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思想能夠更高效地在組織中實施,是初創階段釘釘功能迭代的邏輯主線。
一年之后,2015年釘釘1.0版推出,“DING”消息、考勤、審批、日志、簽到、電話會議、群聊等構成了早期釘釘最核心的功能。
在科學管理思想的指導下,企業強調自上而下對工作流的管控,員工是企業這個龐大組織中的一個“螺絲釘”,個體價值通常難以顯現,企業更加看重員工的執行力。企業管理層對員工的要求是,“有求必應,使命必達”。
這也是釘釘1.0版為什么強調消息已讀和考勤功能的原因,即通過信息技術,使信息在企業中的傳播更加迅速,企業管理層能夠精確跟蹤和掌握信息傳遞的效果,形成管理閉環。
“板上釘釘,使命必達”建立完備的基礎管理體系是中小企業的必經階段。目前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的共識,但企業同樣需要注意,在不同階段、不同行業,需要結合自身實際,不可盲目跳過自身所處階段。
雖然帶著阿里的光環出生,但釘釘自身的發展并沒有因此而好高騖遠,而是專注于打好生存基礎,在阿里巴巴眾多的明星孵化項目中,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互聯網經濟下,網絡效應逐漸取代規模經濟成為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壁壘。網絡效應又稱麥特卡夫定律,指網絡的價值和它節點數量的平方成正比。這里的網絡節點,可以近似的理解為用戶數量。因此,互聯網公司一旦拉開用戶規模的差距,其價值將被拉開幾何級的差距。所以,相比傳統產業,互聯網公司在早期發展階段更加重視用戶規模的積累。
2014年前后,我國移動互聯網呈現高速發展的局面,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大幅超越寬帶互聯網,同時移動互聯網流量開始大幅攀升。這對當時的釘釘而言,是一個短暫而又難得的機遇窗口。
如何抓住窗口期,快速擴大用戶規模?
釘釘的選擇是首先服務好廣大中小企業用戶。據國家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數量,占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9.8%。龐大的企業基數,有利于釘釘產品的快速推廣,迅速建立大規模的用戶群,實現網絡效應的優勢,形成企業的護城河。
中小企業部署管理軟件,一般需要首先解決通用性的管理問題,這有利于釘釘獲得企業管理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進而迭代和完善軟件的核心功能,打造核心競爭力。
為有效地獲取用戶需求,釘釘設計了多種共創機制。
一是定期舉行的產研需求對接會。每月的雙周,釘釘的產品研發人員和銷售人員,都會參加產研需求對接會,分析客戶的需求并評估是否需要解決。評估的標準是(1)客戶需求的業務價值是否夠大。(2)需求適應的場景范圍,以及場景的重要程度。(3)場景的可復制性,即是否是較為通用的管理、業務場景。
為補充產研需求對接會之間的間隔期,釘釘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聆聽用戶需求。釘釘在內部設立了“親聽”(用戶聲音)平臺,所有用戶都可以通過“親聽”平臺,向釘釘提出需求和建議。釘釘同樣按照上述評估標準進行評估,解決用戶企業在管理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進入2015年,先行企業已經開始進行數字化轉型。在企業外部,寬帶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網絡經濟的特性,使公司很難依靠幾項技術或者規模經濟,長期保持競爭優勢。企業需要更加靈活的競爭戰略和組織能力。在企業內部,ERP、CRM等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的生產、營銷等環節已實現廣泛應用,企業管理的局部效率獲得了極大提升。
數字技術實現了信息在產業鏈的穿透,打破了行業邊界,瓦解了傳統的線性價值鏈,價值鏈被切分的越來越細,傳統的線性價值鏈逐漸變得網絡化,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再依靠傳統的行業整合能力,而是將自身能力顆粒化,以更為靈活的方式實現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在企業內部,數字技術實現了工作流程以數字的形式在業務系統中進行流轉,因此過去無法拆解的組織能力,在數字化時代可以拆分成模塊化的形式存在與組織之中。例如過去房產中介的信息錄入和帶人看房通常是一個人來完成,而通過信息系統可以將兩個行為拆分為獨立的模塊,再通過內部市場化的運作,為不同業務模塊的參與方提供有效的激勵,就可調動更多的資源,組織也更加敏捷。
服務好數字化帶來的企業內部協同效應的提升,是釘釘2.0版本功能升級的邏輯主線。2015年5月面世的釘釘2.0版,建立了以溝通為基礎的企業內部協同平臺,整合了企業內部郵件、OA、共享存儲等功能,使企業內部協作能夠在一個整合的界面中完成,消除了企業內的信息孤島。
數字化技術也在影響著企業間的關系。通過數字化手段,運用互聯網技術,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快速下降。企業與企業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信息交流和協作互動將會變得越來越高效。企業運用遠程協同辦公軟件,可以解決很多在二三十年前,無法想象的遠程協作問題。這帶來的底層變化是,企業和團隊的組織形態,將會越來越精干,因為企業不再需要管理一個巨無霸團隊,由于企業可以與外部建立更高效的協作和互動,企業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外部獲取,組織就可以更加靈活。
如何適應這種靈活的變化?
釘釘從3.0版開始,做出了公司史上最重要的轉變之一,即釘釘3.0開放了對個人用戶的注冊。釘釘開始從封閉關系網絡徹底轉向開放關系網絡,打破公司過去對服務企業內部管理的關注,開始注重服務產業鏈的整體協同。
在與企業的共創中釘釘發現,相比數字化轉型的先行者,有大量的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有意愿,但缺乏數字化管理的理念,不知道如何切入。
據釘釘副總裁吳振昊(花名么么茶)介紹,釘釘在走訪客戶中發現,很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會先從一個硬件開始。而這個硬件往往是考勤機。釘釘開始思考,如果用考勤機幫助企業去理解數字化,可以讓企業更直觀的理解數字化帶來的價值。于是在釘釘4.0的研發階段,釘釘開始同步進行智能硬件的研發。
2017年11月,釘釘4.0發布,宣布升級到“軟硬結合”的企業智能時代,提出了“理想辦公室”的理念,智能考勤機、無線投屏等硬件同步登場。軟硬件的有機結合,讓企業更直觀的認識到數字化所帶來的管理提升,也推動了客戶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回顧釘釘在信息化與數字化的交匯期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前提是完善和夯實管理基礎,不可在制度和流程建設未完成的情況下,盲目推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從釘釘自身的發展戰略看,公司準確抓住了中小企業需要通過軟件實現管理規范化的痛點,集中研發力量,重點解決企業面臨的共性管理問題。在服務好企業的同時,釘釘實現了自身核心功能的完善。經過約3年的積累,釘釘完成了一家企業實現組織在線所需要具備的全部功能。釘釘初步建立起在企業管理軟件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釘釘戰略的成功直接反映在其市場規模上。2017年12月,釘釘宣布用戶數超過1億。龐大的網絡效應,為釘釘注入了強勁的增長動力。
數字技術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數字經濟的核心資產——數據,廣泛存在于農業、工業以及新興的信息技術產業中的各個環節。因此數字化轉型,可以在各個行業中的企業展開,并成為驅動企業發展的新動力。在今天企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管理者的共識,但如何正確地理解數字化的內涵,如何培養數字化思維,從而有效地開展數字化轉型,依然需要企業管理者不斷學習、探索和實踐。
釘釘誕生于2014年,作為一家從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啟蒙探索期,一直深度服務至今的科技公司,釘釘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歷程,也是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梳理釘釘的實踐以及理論思考,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要掌握的能力。我們將分三篇文章,從數字化轉型的初始階段、成熟階段以及深度應用階段,展開深度的探討,希望對企業有所借鑒。
數字化轉型的前提是完善和夯實管理基礎,不可在制度和流程建設未完成的情況下,盲目推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文 / 齊卿 中歐商業評論研究總監
石維磊 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
企業管理軟件的功能迭代,本質上是服務企業管理的升級。
為了深刻地理解用戶在管理上的需求,需要產品研發人員對企業經營的痛點有著非常深刻的感知,深入扎根企業內部,了解真實企業工作場景。但是前期的反復走訪調研,并沒有給初期的釘釘團隊帶來太多有效信息。就在這時,陳航與鑫蜂維的創始人史楠相識。
在遇到陳航之前,史楠經營的公司——康帕斯是一家有著80多名員工的中小企業,此時公司面對的一個難題是,在信息化與數字化交接的時代,市面上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統聚焦在解決業務場景的信息化,如財務、ERP、CRM系統等。但是對于組織的在線化,卻沒有相關的系統涉及。盡管當時有eHR(人力資源管理軟件)等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但大多是靜態的員工信息管理,組織本身沒有實現在線化。而雖然以微信、QQ為代表的即時通信軟件也具有群組管理功能,但這類面向C端消費者的聊天軟件,在群組的管理上,是基于個體用戶的松散組合,而非基于企業組織架構進行管理。同時,考慮到個人用戶的使用場景,C端即時通信軟件,通常不會對信息發出后是否有效觸達接收方進行反饋。這一功能的設計在生活場景中有助于減少使用者盡快回復信息的壓力,但是在企業管理場景中,這一設計就顯得不夠完整。
法約爾提出管理的五項職能分別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在企業級的管理中,信息發出后是能否有效觸達接收者,是實現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所必需的功能。因此,企業級的即時通信軟件在功能上與面向個人用戶的軟件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與此同時,組織在線化,不僅僅是通過群組將人組織起來,而是需要將組織的架構、職責、角色、權限、分工、協作等功能都可以通過線上工具以流程的形式進行管理。而這一切,在當時的軟件市場是一個空白。
既然在C端市場難以突破已有格局,那么換道超車,聚焦企業管理在信息化時代的痛點,實現組織在線化,成為釘釘新的戰略選擇。
新的賽道:企業組織在線
重新啟航的釘釘團隊深刻地意識到,要做好企業管理軟件,必須深入企業內部,對企業管理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因此在釘釘創立之初,就將共創機制深深地刻入自己的管理基因之中。
釘釘第一個共創的客戶就是史楠的團隊。2014年5月26日,釘釘團隊入駐阿里湖畔花園,邀請康帕斯與共創。釘釘團隊在與史楠的交流中發現,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無論處于信息化時代,還是數字化時代,企業首先要實現管理的規范化。
中小企業一般已經完成從“0到1”的初創階段,驗證了其產品、服務以及商業模式的可行性,開始進入從“1到N”的增長階段。這一階段的中小企業,經歷了團隊規模的擴張、管理幅度的增加,需要完善管理體系,通過制度和流程實現管理的科學化。如何運用數字技術,讓以泰勒、法約爾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思想能夠更高效地在組織中實施,是初創階段釘釘功能迭代的邏輯主線。
一年之后,2015年釘釘1.0版推出,“DING”消息、考勤、審批、日志、簽到、電話會議、群聊等構成了早期釘釘最核心的功能。
在科學管理思想的指導下,企業強調自上而下對工作流的管控,員工是企業這個龐大組織中的一個“螺絲釘”,個體價值通常難以顯現,企業更加看重員工的執行力。企業管理層對員工的要求是,“有求必應,使命必達”。
這也是釘釘1.0版為什么強調消息已讀和考勤功能的原因,即通過信息技術,使信息在企業中的傳播更加迅速,企業管理層能夠精確跟蹤和掌握信息傳遞的效果,形成管理閉環。
“板上釘釘,使命必達”建立完備的基礎管理體系是中小企業的必經階段。目前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的共識,但企業同樣需要注意,在不同階段、不同行業,需要結合自身實際,不可盲目跳過自身所處階段。
建立護城河:夯實業務底座
雖然帶著阿里的光環出生,但釘釘自身的發展并沒有因此而好高騖遠,而是專注于打好生存基礎,在阿里巴巴眾多的明星孵化項目中,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互聯網經濟下,網絡效應逐漸取代規模經濟成為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壁壘。網絡效應又稱麥特卡夫定律,指網絡的價值和它節點數量的平方成正比。這里的網絡節點,可以近似的理解為用戶數量。因此,互聯網公司一旦拉開用戶規模的差距,其價值將被拉開幾何級的差距。所以,相比傳統產業,互聯網公司在早期發展階段更加重視用戶規模的積累。
2014年前后,我國移動互聯網呈現高速發展的局面,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大幅超越寬帶互聯網,同時移動互聯網流量開始大幅攀升。這對當時的釘釘而言,是一個短暫而又難得的機遇窗口。
如何抓住窗口期,快速擴大用戶規模?
釘釘的選擇是首先服務好廣大中小企業用戶。據國家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數量,占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9.8%。龐大的企業基數,有利于釘釘產品的快速推廣,迅速建立大規模的用戶群,實現網絡效應的優勢,形成企業的護城河。
中小企業部署管理軟件,一般需要首先解決通用性的管理問題,這有利于釘釘獲得企業管理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進而迭代和完善軟件的核心功能,打造核心競爭力。
為有效地獲取用戶需求,釘釘設計了多種共創機制。
一是定期舉行的產研需求對接會。每月的雙周,釘釘的產品研發人員和銷售人員,都會參加產研需求對接會,分析客戶的需求并評估是否需要解決。評估的標準是(1)客戶需求的業務價值是否夠大。(2)需求適應的場景范圍,以及場景的重要程度。(3)場景的可復制性,即是否是較為通用的管理、業務場景。
為補充產研需求對接會之間的間隔期,釘釘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聆聽用戶需求。釘釘在內部設立了“親聽”(用戶聲音)平臺,所有用戶都可以通過“親聽”平臺,向釘釘提出需求和建議。釘釘同樣按照上述評估標準進行評估,解決用戶企業在管理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圍繞組織在線完善核心功能
進入2015年,先行企業已經開始進行數字化轉型。在企業外部,寬帶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網絡經濟的特性,使公司很難依靠幾項技術或者規模經濟,長期保持競爭優勢。企業需要更加靈活的競爭戰略和組織能力。在企業內部,ERP、CRM等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的生產、營銷等環節已實現廣泛應用,企業管理的局部效率獲得了極大提升。
數字技術實現了信息在產業鏈的穿透,打破了行業邊界,瓦解了傳統的線性價值鏈,價值鏈被切分的越來越細,傳統的線性價值鏈逐漸變得網絡化,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再依靠傳統的行業整合能力,而是將自身能力顆粒化,以更為靈活的方式實現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在企業內部,數字技術實現了工作流程以數字的形式在業務系統中進行流轉,因此過去無法拆解的組織能力,在數字化時代可以拆分成模塊化的形式存在與組織之中。例如過去房產中介的信息錄入和帶人看房通常是一個人來完成,而通過信息系統可以將兩個行為拆分為獨立的模塊,再通過內部市場化的運作,為不同業務模塊的參與方提供有效的激勵,就可調動更多的資源,組織也更加敏捷。
服務好數字化帶來的企業內部協同效應的提升,是釘釘2.0版本功能升級的邏輯主線。2015年5月面世的釘釘2.0版,建立了以溝通為基礎的企業內部協同平臺,整合了企業內部郵件、OA、共享存儲等功能,使企業內部協作能夠在一個整合的界面中完成,消除了企業內的信息孤島。
數字化技術也在影響著企業間的關系。通過數字化手段,運用互聯網技術,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快速下降。企業與企業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信息交流和協作互動將會變得越來越高效。企業運用遠程協同辦公軟件,可以解決很多在二三十年前,無法想象的遠程協作問題。這帶來的底層變化是,企業和團隊的組織形態,將會越來越精干,因為企業不再需要管理一個巨無霸團隊,由于企業可以與外部建立更高效的協作和互動,企業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外部獲取,組織就可以更加靈活。
如何適應這種靈活的變化?
釘釘從3.0版開始,做出了公司史上最重要的轉變之一,即釘釘3.0開放了對個人用戶的注冊。釘釘開始從封閉關系網絡徹底轉向開放關系網絡,打破公司過去對服務企業內部管理的關注,開始注重服務產業鏈的整體協同。
打造數字化觸點,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在與企業的共創中釘釘發現,相比數字化轉型的先行者,有大量的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有意愿,但缺乏數字化管理的理念,不知道如何切入。
據釘釘副總裁吳振昊(花名么么茶)介紹,釘釘在走訪客戶中發現,很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會先從一個硬件開始。而這個硬件往往是考勤機。釘釘開始思考,如果用考勤機幫助企業去理解數字化,可以讓企業更直觀的理解數字化帶來的價值。于是在釘釘4.0的研發階段,釘釘開始同步進行智能硬件的研發。
2017年11月,釘釘4.0發布,宣布升級到“軟硬結合”的企業智能時代,提出了“理想辦公室”的理念,智能考勤機、無線投屏等硬件同步登場。軟硬件的有機結合,讓企業更直觀的認識到數字化所帶來的管理提升,也推動了客戶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回顧釘釘在信息化與數字化的交匯期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前提是完善和夯實管理基礎,不可在制度和流程建設未完成的情況下,盲目推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從釘釘自身的發展戰略看,公司準確抓住了中小企業需要通過軟件實現管理規范化的痛點,集中研發力量,重點解決企業面臨的共性管理問題。在服務好企業的同時,釘釘實現了自身核心功能的完善。經過約3年的積累,釘釘完成了一家企業實現組織在線所需要具備的全部功能。釘釘初步建立起在企業管理軟件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釘釘戰略的成功直接反映在其市場規模上。2017年12月,釘釘宣布用戶數超過1億。龐大的網絡效應,為釘釘注入了強勁的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