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790大豪電控賣?
在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中,曾為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劃定了25%的底線。伴隨土地、用工等成本逐年提升,上海要保住這一比例并不容易。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成為國內首個工業增加值破萬億元的城市。上海市經信委透露,寸土寸金的上海,不靠擴地與拓廠房,工業增加值“破萬億”背后,上海制造在“智能制造”上的持續投入功不可沒,也牢牢守住了25%的關鍵指標。
據介紹,上海大量傳統制造業正依托智能工廠實現原地升級。位于奉賢的老牌傳感器企業蘭寶科技,1998年成立至今,也曾遭遇瓶頸。痛定思痛,蘭寶科技果斷建設6條全自動和柔性生產線,大幅減少對人工的依賴,單件產品平均工時縮短了23%。上海市經信委更派出智能制造專家為蘭寶把脈,建議企業將生產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出來,通過“事中干預”,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產品經過“糾偏”,最終依然能成為良品。公司副總經理謝勇透露,蘭寶采納了專家意見,經半年改造,目前產線良品率已從過去不足80%提升至99.5%。
同時,部分外遷工廠,因智能制造而主動回流。國內制冷壓縮機行業龍頭海立集團,因上海兩大廠區沒有空間再擴大產能,前些年開始將產能向外轉移。但海立并未放棄上海工廠,而是聚焦高端產品研發,同時逐步建成4條智能產線。率先布局智能工廠的先見之明,在疫情發生后得到驗證——因大量機器人上陣,廠房實現了少人化,海立的復工復產遠比傳統工廠來得從容。
海立也開始慢慢在上海恢復和投入更多產能,將高附加值產品放心地交給“機器工人”。
除了傳統工廠活下來、“出走”工廠流回來,智能工廠還在創造新增量。據了解,近年來,上海部分產業電商開始入局制造業,且一出道就很智能。“電子元器件領域的京東”云漢芯城,在其松江基地實驗工廠已研發出3條數字化SMT(表面貼裝技術)生產線。國內大量電子產品制造商,需要找代工廠,將元器件貼裝到PCB板(印制電路板)上,這一精密焊接過程必須在SMT生產線上完成。云漢芯城憑借自身對產業數據的深度洞察,研發SMT柔性產線,通過自動解析、自動排產、智能物料架亮燈等硬核技術加持,將原先大量SMT代工廠更換訂單的換線時間,從動輒半天壓縮到了15分鐘,以此“掘金”我國電子產品SMT代工市場每年高達5000億元的巨大蛋糕。
據悉,上海從2020年開始實施“100+智能工廠專項行動方案”,今年已是該方案的收官之年,將完成建設100家智能工廠、打造10家標桿性智能工廠、培育10家行業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搭建10個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目標。
數據表明,上海的智能工廠建設正在搶占制高點——上海重點產業機器人密度已達383臺/萬名工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近期,工信部等發布2021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和優秀場景名單,上海有5家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20個場景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覆蓋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生命健康、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無論獲評工廠數量還是場景數量均排名全國第一。
據介紹,上海大量傳統制造業正依托智能工廠實現原地升級。位于奉賢的老牌傳感器企業蘭寶科技,1998年成立至今,也曾遭遇瓶頸。痛定思痛,蘭寶科技果斷建設6條全自動和柔性生產線,大幅減少對人工的依賴,單件產品平均工時縮短了23%。上海市經信委更派出智能制造專家為蘭寶把脈,建議企業將生產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出來,通過“事中干預”,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產品經過“糾偏”,最終依然能成為良品。公司副總經理謝勇透露,蘭寶采納了專家意見,經半年改造,目前產線良品率已從過去不足80%提升至99.5%。
同時,部分外遷工廠,因智能制造而主動回流。國內制冷壓縮機行業龍頭海立集團,因上海兩大廠區沒有空間再擴大產能,前些年開始將產能向外轉移。但海立并未放棄上海工廠,而是聚焦高端產品研發,同時逐步建成4條智能產線。率先布局智能工廠的先見之明,在疫情發生后得到驗證——因大量機器人上陣,廠房實現了少人化,海立的復工復產遠比傳統工廠來得從容。
海立也開始慢慢在上海恢復和投入更多產能,將高附加值產品放心地交給“機器工人”。
除了傳統工廠活下來、“出走”工廠流回來,智能工廠還在創造新增量。據了解,近年來,上海部分產業電商開始入局制造業,且一出道就很智能。“電子元器件領域的京東”云漢芯城,在其松江基地實驗工廠已研發出3條數字化SMT(表面貼裝技術)生產線。國內大量電子產品制造商,需要找代工廠,將元器件貼裝到PCB板(印制電路板)上,這一精密焊接過程必須在SMT生產線上完成。云漢芯城憑借自身對產業數據的深度洞察,研發SMT柔性產線,通過自動解析、自動排產、智能物料架亮燈等硬核技術加持,將原先大量SMT代工廠更換訂單的換線時間,從動輒半天壓縮到了15分鐘,以此“掘金”我國電子產品SMT代工市場每年高達5000億元的巨大蛋糕。
數據表明,上海的智能工廠建設正在搶占制高點——上海重點產業機器人密度已達383臺/萬名工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近期,工信部等發布2021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和優秀場景名單,上海有5家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20個場景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覆蓋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生命健康、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無論獲評工廠數量還是場景數量均排名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