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針機剪線裝置的調整說明書有嗎
為什么要討論線緊率
線緊率是檢驗縫紉機縫紉性能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
以前面料品種單一,線緊率不被關注。現今各種五花八門的面料不斷涌現,一些在任何方向上都擁有很大拉伸性的針織面料的出現更是加大了縫紉難度。
在實際縫制過程中,不但要保證不跳針、不斷線、不浮線,而且要保證針織面料在被拉伸的過程中不能斷面線底線。
檢驗人員在對針織成品進行檢驗時,通常會大力拉伸面料,如果在拉伸過程中出現斷面線或底線的狀況,則會被判為不合格產品。
為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我們需要來了解和討論一下線緊率這個概念。
什么是線緊率
線緊率是指在縫制過程中,沒有出現跳針、斷線、浮線的情況下,取出其所耗用的底面線,測量出所耗用的底面線實際長度,這個面線與底線的長度百分比就是線緊率。
以 10c m 單位長度的縫制后面料為例,線緊率的數值為 100% 最為理想,一般以不超過 120%為宜,超過120%則被視為不理想。
線緊率不理想要怎么辦
1 先試一下調節底面線張力或者把旋梭勾線時機提前,這樣做線緊率雖會稍有改善,但容易出現跳針現象。
2 影響線緊率的根源在于縫制設備的挑線組件與旋梭的配合是否完全合拍。
機修工通常采取移花接木的方式,把一些舊機里的挑線組件拆下來保存好,遇到特殊情況時再嫁接到有問題的設備上。
這個方式雖然可以解決故障,但是過程過于繁瑣,而且也不可能一直有足夠的舊機供拆用。
3 換個方式,既然問題是面料的拉伸所引起的斷線,那么維修思路就可以從送布方面考慮。
如果把送布時間調慢,拉伸面料時縫線的斷線現象會更加嚴重。
送布時間滯后于挑線桿的放線與收線,即當送布尚未結束時,挑線已完成,導致單位針距面線的用線量小于正常值。因此,線緊率明顯縮小。
這時,只需把送布時間調快,上述縫線的斷線現象就會消失,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若此時機器還出現浮線現象,就要考慮挑線桿與旋梭的配合了。
挑線桿的送線收線與旋梭的勾線脫線配合時機完美的話,底面線張力不用很大,線跡也會正常。
因此建議使用優質旋梭或者通過微調挑線桿的運動時間及上下極限位置來滿足成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