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平車總是跳扣怎么辦,
標準股份(600302)2022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 報告期內公司所屬行業及主營業務情況說明
(一)主營業務
公司是我國主要縫制機械設備制造企業之一,為服飾、箱包、家具、汽車內飾等產業客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和系統服務。公司運營“標準”、“威騰”、“海菱”三大品牌,在中國和德國擁有兩大研發團隊,在西安、蘇州、上海有三大生產基地,為寬領域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服務。
報告期公司實行營銷統管,由總部對西安、蘇州、上海、德國四個營銷團隊進行統一管理,根據產品序列、品牌、服務的領域統一進行品牌和市場規劃,全面落實“要為客戶找產品、不為產品找客戶”的市場理念和“兩個轉變”的發展戰略,由出售單一縫制設備的供應商向環境與服飾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為用戶提供設備、工程、運營、服務、金融、供應鏈、智能化等七大增值服務。
公司的供應鏈業務是公司從采購端開始至最終的銷售端全程介入執行,貫穿采購、倉儲、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的完整供應鏈條。公司將貨物從采購端的資源方轉移到倉儲地,再由公司銷售給下游的終端客戶,貨物流轉主要采用汽車運輸和火車運輸。
供應鏈業務管理過程中提供的服務主要體現在上游采購端和下游銷售端。對上游采購端的資源方來說,公司主要提供了銷售支持,拓寬了資源方的銷售區域及銷售渠道,有助于保障上游資源方的正常生產。同時,因先款后貨的付款模式,保障了上游資源方的資金及時回籠。對下游銷售端的終端客戶來說,公司憑借資源組織能力,為終端客戶提供保質、足量的資源滿足其需求,有助于保障終端客戶的正常生產,并且可以利用不同區域的商品差異,通過集中采購和資源整合幫助終端客戶有效降低采購成本。同時,對先貨后款的終端客戶而言,利用賬期可以有效降低資金壓力。
(二)行業情況
宏觀形勢:2022年上半年,受俄烏沖突、新冠疫情、刺激政策減弱等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復蘇的勢頭明顯放緩。2022年6月,世界銀行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4.1%下調至2.9%,WTO預測全球商品貿易量將增長3%;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但依然具有較強發展韌勁。2022年上半年,在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尤其是上海等地受影響的情況下,我國依然實現了2.5%的GDP增速,表現出強勁韌性。
下游產業:下游服裝市場方面,受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產業鏈供應鏈遭遇堵點卡點、國內外市場預期轉弱等階段性下行壓力持續增強影響,我國服裝行業生產發生小幅波動,內銷降幅加深,出口增速放緩,經濟運行嚴重承壓。1-4月,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增速比2021年同期放緩7.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完成服裝產量77.52億件,同比增長5.64%,增速比2021年同期放緩18.23個百分點。
縫制設備行業產銷:下游行業增長遇阻,設備采購下降,帶來縫制設備行業同步萎縮。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統計數據顯示,1-4月行業銷售產值66.79億元,同比下降6.7%;利潤4.92億元,同比下降2.93%。行業百家重點整機企業累計產量248.33萬臺,同比下降8.06%,其中工業縫紉機生產160.23萬臺,同比下降16.29%;累計銷量275.57萬臺,同比下降6.26%,其中工業縫紉機銷量198.36萬臺,同比下降4.27%;與2021年相較,整機庫存131.17萬臺,同比增加112.4%。
縫制設備行業出口:出口方面,歐美等國家的服裝消費需求依然較為旺盛,東盟、南亞等重點國際市場服裝、制鞋加工業產能繼續擴張,海外縫制設備采購需求持續釋放,我國縫制設備出口仍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5月我國縫制機械產品累計出口額13.82億美元,同比增長12.57%;其中,工業縫紉機出口量213萬臺,出口額7.6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83%和29.35%。受疫情多發、俄烏沖突以及全球經濟放緩等因素影響,部分海外市場需求持續下滑,我國縫制機械產品前5月出口增幅較較一季度末放緩4.87個百分點。
二、經營情況的討論與分析
2022年上半年,在公司董事會的帶領下,公司管理層及全體員工同心協力,聚焦戰略轉型,積極踐行“要為客戶找產品,不為產品找客戶”的市場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運營水平,推動公司走向健康發展之路。報告期內,公司重點圍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1、堅決推進“歸零賽馬”和“目標考核”機制,以制度推動目標的實現
公司積極學習“陜鼓模式”,引入落實“歸零賽馬”和“目標考核”機制,不斷增強推動公司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意識和責任意識,為公司戰略轉型、市場開拓及生產經營的推進和落實提供了制度保障。報告期內,公司堅決推進“歸零賽馬”和“目標考核”機制,將馬隊績效與個人績效結合,共同作用于月度薪酬。根據月度目標完成情況,對各馬隊采取黃綠燈預警機制,督促整改且與績效掛鉤,做到人人為經營結果負責。對馬隊辦公會安排的工作事項進行跟蹤督辦,將結果作用于馬隊高管考核。
2、堅持市場和成本導向多措并舉,提高縫制機械業務的運營質量
公司主營業務持續不景氣的原因主要是母公司面向薄料領域的產品在成本方面不具優勢,毛利率較低。針對母公司存在的問題,公司采取多項措施提高運營質量。在生產方面,通過合理調配生產人員、優化生產工藝、嚴控機物料消耗、重點工序集中生產等措施,下大力氣控制生產環節成本,努力推動生產環節盈虧平衡的逐步實現。在銷售方面,以市場開拓為綱,對銷售部門的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使其職能更接近一線,更能匹配市場營銷實際狀況,更能有效發揮銷售的整體協同效應;對物聯網項目進行梳理復盤,形成具有一定推廣復制能力的模式,從提供單一產品向系統服務轉變,不斷提高市場拓展能力。在庫存方面,嚴格執行以銷定產,在滿足正常銷售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新增庫存;同時加快對歷史存貨的梳理,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分階段消化清理,降低資金占用。
報告期內,數字化產品單元榮獲西安市“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裝備總裝中心分會、GC6920A裝配小組和精工分會加工組,分別榮獲西安市輕工紡織工會“夢桃式優秀班組”榮譽稱號。
3、強化研發能力,不斷提高核心技術能力建設
公司研發系統貫徹“要為客戶找產品,不為產品找客戶”、“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理念,圍繞客戶需求,統籌產品規劃,發揮各業務板塊的技術優勢,加快新產品研發進程。服裝領域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研發能力,進一步提升產品技術優勢,在多電機驅動控制技術應用方面推出GC6920F、GC6927MD、GC6927MD-B10等三款智能多軸平縫機批量上市;GC6930微油平臺智能平縫機系列已完成原理樣機試裝及測試;步進款GC9雙針機項目已完成方案討論,進入樣機試制階段。
厚料領域方面,加大自有知識產權的研發力度,樹立精品意識,不斷改進和完善厚料拳頭產品質量和技術,整合標準歐洲、標準菀坪、臨潼本部、標準自動化等研發力量推出新一代VETRON6000機型;聯合四地技術開發的VETRON4000平板式三同步厚料平縫機完成產品系列化,得到國內、外銷售認可,滿足目標市場需要,為下一步轉化其他全系列機型打好技術及市場基礎,加快公司產品的升級換代進度。
自動化定制方面,圍繞汽車內飾領域為客戶提供智慧綠色的系統解決方案,所研發的汽車遮陽簾自動化系統解決方案項目得到用戶的高度認可,并多次中標拿到訂單,AUTOSEAMNG項目通過人工智能、視覺識別等技術應用研究,目前完成軟件測試和優化改進工作;與某公司展開的機械臂3D機器人協作項目完成機器人的安裝調試。
網絡化方面,加大與戰略合作伙伴的協作業務,拓寬標準智云系統的應用場景。已完成國內企業智能化車間改造服務項目落地;厚料版物聯網已通過歐洲佛吉亞公司的產線測試,多款新機型已實現數據傳輸對接,達到批量生產條件。
報告期內,公司研發的機械臂3D冷貼條密封技術榮獲德國法蘭克福Texprocess2022國際紡織品及柔性材料縫制加工展覽會“技術創新大獎”,自2011年以來,實現該獎項的六度蟬聯,保持全球行業獲獎數量最多的記錄;《標準智能生產管理項目》獲批第二批陜西省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GC6系列計算機控制高速平縫縫紉機》通過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組織的平縫機類產品標準評估,獲得企業標準“領跑者”證書;GC6920F-MD3、GC6801MD3兩款智能平縫機獲得領跑者標識;重新申請國家級高新企業認定通過。
報告期內,公司獲得授權專利19項,截止目前,公司擁有有效專利336項,其中發明專利33項。參與起草上級標準2項。
4、推動供應鏈業務合規體系建設,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根據供應鏈業務前期實踐及經驗,公司對供應鏈業務管理體系進行完善、優化和整改。基于業務實際情況,公司完善、優化了《項目管理辦法》、《合同管理辦法》、《業務流程管理辦法》、《物資存貨管理辦法》等制度;同時對客戶準入、客戶授信、合同擬定、合同審批、合同簽訂、付款申請、發貨申請、結算、掛賬、開票、回款十一個環節進行優化細化。經過實際項目運行驗證,有效加強了項目整體風險控制能力,報告期內公司供應鏈業務運行正常,未發生新增逾期情形。
對于供應鏈業務涉及的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沈陽北方煤炭市場有限公司、陜西長慶汽車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三項逾期應收賬款通過催收效果未達預期,報告期內公司決定對上述三項逾期應收通過訴訟方式強化清欠,先后委托律所代理訴訟,法院均已受理立案。目前,公司在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財產保全,切實維護和保障公司的合法權益。
5、堅定戰略轉型,拓展新業務新市場
始終堅持“用戶永遠是對的”市場價值觀和“要為客戶找產品,不為產品找客戶”的市場理念,通過聚焦用戶需求及需求變化,堅定推動公司從出售單一縫制設備的供應商向環境與服飾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報告期內,公司持續跟進并策劃多個系統方案和系統服務項目,其中陜西某項目、云南某項目已完成測試交付。通過設備、人員、加工能力等資源的匹配,拓展了大集團協同加工業務,零件類產品加工服務能力和盤柜生產效率不斷提高,業務量也有一定增長。
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情況的重大變化,以及報告期內發生的對公司經營情況有重大影響和預計未來會有重大影響的事項
三、可能面對的風險
1、行業與市場的風險
縫制設備行業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具有較明顯的周期性。公司產品主要服務于服飾、箱包、家具、汽車內飾等產業領域,上述產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國家整體經濟形勢和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波動及變化將對公司的業績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同時,國內已成全球縫制設備的重要生產基地,其中較大比例的產品用于出口。公司產品的外銷占比在50%左右,國外疫情防控形勢、國際政治形勢和全球經濟的景氣程度的變化,以及已存在的貿易摩擦和可能產生的其他貿易摩擦,都將影響到公司產品的出口。
公司實施“兩個轉變”的發展戰略,為客戶提供以環境與服飾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為圓心的設備、工程、運營、服務、金融、供應鏈、智能化七大增值服務,產業鏈的延伸有助于削弱市場經濟形勢和行業變化對公司產生的不利影響。
2、匯率波動的風險
公司產品遠銷亞洲、美洲、歐洲、非洲等地區,在出口貿易中公司采取的主要結算貨幣為美元和歐元,境外子公司經營結算貨幣主要為歐元,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可能會給公司帶來一定的匯兌損失,進而影響盈利水平。
公司將密切關注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加大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范圍,進而規避匯率波動風險。
3、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風險
公司縫制機械的成本構成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在80%以上。上游原材料行業受政策和市場因素的影響,將導致公司所需原材料、零部件等價格上漲,影響公司的利潤空間。
4、財務風險
公司資產中應收賬款和存貨占比較高,造成資金占用,同時存在壞賬和跌價損失的風險。
公司貫徹落實“要為客戶找產品,不為產品找客戶”的市場理念,完全踐行以銷定產,嚴格控制新增庫存,有效壓縮現有庫存,逐步化解存貨跌價損失的風險。
5、固定成本上升的風險
公司臨潼生產基地的搬遷基本完成,但尚未簽訂具體的協議。后續根據協議的簽訂情況,公司的固定資產及其折舊可能會增加,對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1+7”業務模式的引領下,積極拓展新業務,以增量化解固定成本的上升。
6、供應鏈業務的風險
供應鏈業務對人才素質、風險控制體系、融資能力等要求較高,標準供應鏈將加強上述能力建設,確保供應鏈業務平穩持續發展。
四、報告期內核心競爭力分析
公司經過七十余年的發展,在業務模式、創新研發平臺、多元品牌等方面形成了諸多核心競爭力,報告期內未發生重大變化。
一、 報告期內公司所屬行業及主營業務情況說明
(一)主營業務
公司是我國主要縫制機械設備制造企業之一,為服飾、箱包、家具、汽車內飾等產業客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和系統服務。公司運營“標準”、“威騰”、“海菱”三大品牌,在中國和德國擁有兩大研發團隊,在西安、蘇州、上海有三大生產基地,為寬領域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服務。
報告期公司實行營銷統管,由總部對西安、蘇州、上海、德國四個營銷團隊進行統一管理,根據產品序列、品牌、服務的領域統一進行品牌和市場規劃,全面落實“要為客戶找產品、不為產品找客戶”的市場理念和“兩個轉變”的發展戰略,由出售單一縫制設備的供應商向環境與服飾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為用戶提供設備、工程、運營、服務、金融、供應鏈、智能化等七大增值服務。
公司的供應鏈業務是公司從采購端開始至最終的銷售端全程介入執行,貫穿采購、倉儲、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的完整供應鏈條。公司將貨物從采購端的資源方轉移到倉儲地,再由公司銷售給下游的終端客戶,貨物流轉主要采用汽車運輸和火車運輸。
供應鏈業務管理過程中提供的服務主要體現在上游采購端和下游銷售端。對上游采購端的資源方來說,公司主要提供了銷售支持,拓寬了資源方的銷售區域及銷售渠道,有助于保障上游資源方的正常生產。同時,因先款后貨的付款模式,保障了上游資源方的資金及時回籠。對下游銷售端的終端客戶來說,公司憑借資源組織能力,為終端客戶提供保質、足量的資源滿足其需求,有助于保障終端客戶的正常生產,并且可以利用不同區域的商品差異,通過集中采購和資源整合幫助終端客戶有效降低采購成本。同時,對先貨后款的終端客戶而言,利用賬期可以有效降低資金壓力。
(二)行業情況
宏觀形勢:2022年上半年,受俄烏沖突、新冠疫情、刺激政策減弱等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復蘇的勢頭明顯放緩。2022年6月,世界銀行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4.1%下調至2.9%,WTO預測全球商品貿易量將增長3%;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但依然具有較強發展韌勁。2022年上半年,在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尤其是上海等地受影響的情況下,我國依然實現了2.5%的GDP增速,表現出強勁韌性。
下游產業:下游服裝市場方面,受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產業鏈供應鏈遭遇堵點卡點、國內外市場預期轉弱等階段性下行壓力持續增強影響,我國服裝行業生產發生小幅波動,內銷降幅加深,出口增速放緩,經濟運行嚴重承壓。1-4月,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增速比2021年同期放緩7.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完成服裝產量77.52億件,同比增長5.64%,增速比2021年同期放緩18.23個百分點。
縫制設備行業產銷:下游行業增長遇阻,設備采購下降,帶來縫制設備行業同步萎縮。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統計數據顯示,1-4月行業銷售產值66.79億元,同比下降6.7%;利潤4.92億元,同比下降2.93%。行業百家重點整機企業累計產量248.33萬臺,同比下降8.06%,其中工業縫紉機生產160.23萬臺,同比下降16.29%;累計銷量275.57萬臺,同比下降6.26%,其中工業縫紉機銷量198.36萬臺,同比下降4.27%;與2021年相較,整機庫存131.17萬臺,同比增加112.4%。
縫制設備行業出口:出口方面,歐美等國家的服裝消費需求依然較為旺盛,東盟、南亞等重點國際市場服裝、制鞋加工業產能繼續擴張,海外縫制設備采購需求持續釋放,我國縫制設備出口仍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5月我國縫制機械產品累計出口額13.82億美元,同比增長12.57%;其中,工業縫紉機出口量213萬臺,出口額7.6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83%和29.35%。受疫情多發、俄烏沖突以及全球經濟放緩等因素影響,部分海外市場需求持續下滑,我國縫制機械產品前5月出口增幅較較一季度末放緩4.87個百分點。
二、經營情況的討論與分析
2022年上半年,在公司董事會的帶領下,公司管理層及全體員工同心協力,聚焦戰略轉型,積極踐行“要為客戶找產品,不為產品找客戶”的市場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運營水平,推動公司走向健康發展之路。報告期內,公司重點圍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1、堅決推進“歸零賽馬”和“目標考核”機制,以制度推動目標的實現
公司積極學習“陜鼓模式”,引入落實“歸零賽馬”和“目標考核”機制,不斷增強推動公司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意識和責任意識,為公司戰略轉型、市場開拓及生產經營的推進和落實提供了制度保障。報告期內,公司堅決推進“歸零賽馬”和“目標考核”機制,將馬隊績效與個人績效結合,共同作用于月度薪酬。根據月度目標完成情況,對各馬隊采取黃綠燈預警機制,督促整改且與績效掛鉤,做到人人為經營結果負責。對馬隊辦公會安排的工作事項進行跟蹤督辦,將結果作用于馬隊高管考核。
2、堅持市場和成本導向多措并舉,提高縫制機械業務的運營質量
公司主營業務持續不景氣的原因主要是母公司面向薄料領域的產品在成本方面不具優勢,毛利率較低。針對母公司存在的問題,公司采取多項措施提高運營質量。在生產方面,通過合理調配生產人員、優化生產工藝、嚴控機物料消耗、重點工序集中生產等措施,下大力氣控制生產環節成本,努力推動生產環節盈虧平衡的逐步實現。在銷售方面,以市場開拓為綱,對銷售部門的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使其職能更接近一線,更能匹配市場營銷實際狀況,更能有效發揮銷售的整體協同效應;對物聯網項目進行梳理復盤,形成具有一定推廣復制能力的模式,從提供單一產品向系統服務轉變,不斷提高市場拓展能力。在庫存方面,嚴格執行以銷定產,在滿足正常銷售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新增庫存;同時加快對歷史存貨的梳理,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分階段消化清理,降低資金占用。
報告期內,數字化產品單元榮獲西安市“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裝備總裝中心分會、GC6920A裝配小組和精工分會加工組,分別榮獲西安市輕工紡織工會“夢桃式優秀班組”榮譽稱號。
3、強化研發能力,不斷提高核心技術能力建設
公司研發系統貫徹“要為客戶找產品,不為產品找客戶”、“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理念,圍繞客戶需求,統籌產品規劃,發揮各業務板塊的技術優勢,加快新產品研發進程。服裝領域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研發能力,進一步提升產品技術優勢,在多電機驅動控制技術應用方面推出GC6920F、GC6927MD、GC6927MD-B10等三款智能多軸平縫機批量上市;GC6930微油平臺智能平縫機系列已完成原理樣機試裝及測試;步進款GC9雙針機項目已完成方案討論,進入樣機試制階段。
厚料領域方面,加大自有知識產權的研發力度,樹立精品意識,不斷改進和完善厚料拳頭產品質量和技術,整合標準歐洲、標準菀坪、臨潼本部、標準自動化等研發力量推出新一代VETRON6000機型;聯合四地技術開發的VETRON4000平板式三同步厚料平縫機完成產品系列化,得到國內、外銷售認可,滿足目標市場需要,為下一步轉化其他全系列機型打好技術及市場基礎,加快公司產品的升級換代進度。
自動化定制方面,圍繞汽車內飾領域為客戶提供智慧綠色的系統解決方案,所研發的汽車遮陽簾自動化系統解決方案項目得到用戶的高度認可,并多次中標拿到訂單,AUTOSEAMNG項目通過人工智能、視覺識別等技術應用研究,目前完成軟件測試和優化改進工作;與某公司展開的機械臂3D機器人協作項目完成機器人的安裝調試。
網絡化方面,加大與戰略合作伙伴的協作業務,拓寬標準智云系統的應用場景。已完成國內企業智能化車間改造服務項目落地;厚料版物聯網已通過歐洲佛吉亞公司的產線測試,多款新機型已實現數據傳輸對接,達到批量生產條件。
報告期內,公司研發的機械臂3D冷貼條密封技術榮獲德國法蘭克福Texprocess2022國際紡織品及柔性材料縫制加工展覽會“技術創新大獎”,自2011年以來,實現該獎項的六度蟬聯,保持全球行業獲獎數量最多的記錄;《標準智能生產管理項目》獲批第二批陜西省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GC6系列計算機控制高速平縫縫紉機》通過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組織的平縫機類產品標準評估,獲得企業標準“領跑者”證書;GC6920F-MD3、GC6801MD3兩款智能平縫機獲得領跑者標識;重新申請國家級高新企業認定通過。
報告期內,公司獲得授權專利19項,截止目前,公司擁有有效專利336項,其中發明專利33項。參與起草上級標準2項。
4、推動供應鏈業務合規體系建設,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根據供應鏈業務前期實踐及經驗,公司對供應鏈業務管理體系進行完善、優化和整改。基于業務實際情況,公司完善、優化了《項目管理辦法》、《合同管理辦法》、《業務流程管理辦法》、《物資存貨管理辦法》等制度;同時對客戶準入、客戶授信、合同擬定、合同審批、合同簽訂、付款申請、發貨申請、結算、掛賬、開票、回款十一個環節進行優化細化。經過實際項目運行驗證,有效加強了項目整體風險控制能力,報告期內公司供應鏈業務運行正常,未發生新增逾期情形。
對于供應鏈業務涉及的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沈陽北方煤炭市場有限公司、陜西長慶汽車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三項逾期應收賬款通過催收效果未達預期,報告期內公司決定對上述三項逾期應收通過訴訟方式強化清欠,先后委托律所代理訴訟,法院均已受理立案。目前,公司在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財產保全,切實維護和保障公司的合法權益。
5、堅定戰略轉型,拓展新業務新市場
始終堅持“用戶永遠是對的”市場價值觀和“要為客戶找產品,不為產品找客戶”的市場理念,通過聚焦用戶需求及需求變化,堅定推動公司從出售單一縫制設備的供應商向環境與服飾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報告期內,公司持續跟進并策劃多個系統方案和系統服務項目,其中陜西某項目、云南某項目已完成測試交付。通過設備、人員、加工能力等資源的匹配,拓展了大集團協同加工業務,零件類產品加工服務能力和盤柜生產效率不斷提高,業務量也有一定增長。
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情況的重大變化,以及報告期內發生的對公司經營情況有重大影響和預計未來會有重大影響的事項
三、可能面對的風險
1、行業與市場的風險
縫制設備行業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具有較明顯的周期性。公司產品主要服務于服飾、箱包、家具、汽車內飾等產業領域,上述產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國家整體經濟形勢和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波動及變化將對公司的業績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同時,國內已成全球縫制設備的重要生產基地,其中較大比例的產品用于出口。公司產品的外銷占比在50%左右,國外疫情防控形勢、國際政治形勢和全球經濟的景氣程度的變化,以及已存在的貿易摩擦和可能產生的其他貿易摩擦,都將影響到公司產品的出口。
公司實施“兩個轉變”的發展戰略,為客戶提供以環境與服飾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為圓心的設備、工程、運營、服務、金融、供應鏈、智能化七大增值服務,產業鏈的延伸有助于削弱市場經濟形勢和行業變化對公司產生的不利影響。
2、匯率波動的風險
公司產品遠銷亞洲、美洲、歐洲、非洲等地區,在出口貿易中公司采取的主要結算貨幣為美元和歐元,境外子公司經營結算貨幣主要為歐元,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可能會給公司帶來一定的匯兌損失,進而影響盈利水平。
公司將密切關注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加大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范圍,進而規避匯率波動風險。
3、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風險
公司縫制機械的成本構成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在80%以上。上游原材料行業受政策和市場因素的影響,將導致公司所需原材料、零部件等價格上漲,影響公司的利潤空間。
4、財務風險
公司資產中應收賬款和存貨占比較高,造成資金占用,同時存在壞賬和跌價損失的風險。
公司貫徹落實“要為客戶找產品,不為產品找客戶”的市場理念,完全踐行以銷定產,嚴格控制新增庫存,有效壓縮現有庫存,逐步化解存貨跌價損失的風險。
5、固定成本上升的風險
公司臨潼生產基地的搬遷基本完成,但尚未簽訂具體的協議。后續根據協議的簽訂情況,公司的固定資產及其折舊可能會增加,對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1+7”業務模式的引領下,積極拓展新業務,以增量化解固定成本的上升。
6、供應鏈業務的風險
供應鏈業務對人才素質、風險控制體系、融資能力等要求較高,標準供應鏈將加強上述能力建設,確保供應鏈業務平穩持續發展。
四、報告期內核心競爭力分析
公司經過七十余年的發展,在業務模式、創新研發平臺、多元品牌等方面形成了諸多核心競爭力,報告期內未發生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