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車針碼盤為什會振動,車東西也會振,
,針距可能太大了?,正常
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發布消息稱,2021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新冠疫苗接種率的提高,東南亞、南亞國家相關防疫措施逐漸放寬,貿易和制造業在經歷2020年疫情嚴重沖擊后快速回暖,越南、孟加拉、印度等亞太地區新興經濟體經濟復蘇進程加快。強勁恢復的內需市場和持續增長的出口貿易成為東南亞、南亞制造業持續復蘇的核心支撐,并帶動其紡織品服裝國際貿易連續數月實現較好增長。
越南紡織產業強勁復蘇的跡象從其出口情況也能看出端倪。2022年以來,在制造業強勁回升拉動下,越南紡織品服裝出口金額實現大幅增長。
根據越南統計總局的數據,2022年一季度,越南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921.75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5.03%,延續了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的增長勢頭。
RCEP擴大與東盟貿易規模,但中國仍占據鏈主地位
今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為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相關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共計214億美元,同比增長12.3%,占同期我國對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29.6%。
5月13日,越南《海關在線》也報道,越南紡織服裝協會 (Vitas) 主席武德江在 Vitas 與 IFC 合作舉辦的紡織品供應鏈可持續生產研討會上表示,今年前4個月,越南紡織服裝出口額已達近11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1%。已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給越南帶來巨大機遇。尤其是2022年初剛剛生效的RCEP協議,對越南來說更是一個大好機會。
而實際上,中國在RCEP中擔任了主引擎的角色。
比如,我們向越南出口棉花,越南加工成布料等初級產品。在這個鏈條上,越南只是發展加工貿易,鏈條上仍然是以中國為主。當然,越南、柬埔寨、老撾、印尼等國家未來都會借著RCEP的東風,跟上中國的步伐,實現自身的發展。
那么,為什么說中國在RCEP中起到了主引擎的作用?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認為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經過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個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和鏈條,以及高效、高水平、靈活的技工隊伍等。
第二,中國有一個很大的消費市場,包括生產資料大市場、生活資料大市場等。無論是RCEP中的哪個國家,都沒有中國經濟這么大的體量、能力和發展水平。
第三,中國一直和其他國家平等相待、和平共處,不設立任何貿易歧視規則和政策等,也不像美國那樣動不動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大棒。相信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等全球貿易規則體系下,中國可以贏得更多的朋友,這些國家也會嵌入到中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中。
總之,在RCEP框架內的產業鏈上,中國是鏈主的地位和角色。中國自身在發展的同時,也會帶動越南等下游國家的發展,甚至帶動日韓等買方市場的發展。越南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可能性不大。
中國紡企布局全球與越南在產業鏈形成互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很多訂單流向越南等國,但仍有很多是中企在承接。
眾所周知,中國紡織是最早一批“走出去”布局全球產業鏈的產業。天虹紡織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棉紡織品制造商之一,于2006年開始布局海外生產基地,主要在越南地區購買土地擴建產能。除此之外,公司也在烏拉圭、土耳其等地建有工廠。公司自2014年起開始建設越南海河工業園區,打造涵蓋原料、紡紗、制造、染整、制衣及品牌的全產業鏈,截至目前,天虹子公司天虹銀河、天虹染整、天虹科技、蘭雁牛仔服裝等均已完成工業園入駐。
百隆東方是我國色紡紗雙巨頭之一,自2013年起開始在越南建設生產項目,目前越南地區已形成100萬錠紗的總產能,占百隆總產能的60%。2021年7月,公司又在越南新建39萬錠紗線項目,預計產能將在2022—2023年逐步釋放。在營收方面,越南也已經占到百隆東方總營收的六成左右。
在越南逐步解封后,國內紡織龍頭也繼續發力當地市場。3月30日,魯泰紡織披露,全資子公司萬象紡織在越南西寧省規劃總投資約2.10億美元,用于梭織和針織等面料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魯泰紡織表示,此次投資意在高效整合國內外資源,有效規避潛在貿易壁壘的影響等。當下,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貨柜無法保障、物流不暢,導致中國的訂單還在減少,而越南的訂單在增加。但我們看一個產業的發展,不能只看一個月、一季度、一個階段的表現,而是要看全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表現。和越南等國相比,我國紡織產業改革開放建立起的完整且高效的供應鏈體系顯然是越南短期內無法企及的。
勞動力是發展瓶頸但不是最大制約,要占據價值鏈高端
近年來,由于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導致中國紡織產業轉移的現象引發關注。就是說,有些人把產業轉移歸因于中國工人工資的增長。
比如說,在深圳,一個月四五千元的工資可能招不到工人。而在越南,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才1500元左右。中國工人工資是越南的好幾倍,這樣導致中國制造業優勢喪失了。那么,中國制造業如何保持優勢?對此,有人提出兩個解決辦法:一是把工人工資降下來,二是今后中國主要發展中高端、高端的產業,把一些低端的或者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出去。
對此,魏建國認為這些觀點和解決辦法都是誤判,都是錯誤的。不能把產業轉移歸因于人口紅利的消失。恰恰相反,要通過提高工人工資來解決收入差距問題、東西部差距問題,實現共同富裕。“要順勢而為,中國制造業要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配置上下功夫,而不是通過降低工人工資的辦法保持制造業的競爭力。”魏建國說,“德國、日本這兩個制造強國,它們不但制造業水平高、產業鏈高端,勞動力成本也就是工人的工資也比我們高很多。因此,說工人的工資高導致訂單外流甚至制造業的外遷是站不住腳的。”
解決的途徑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中國制造業由低端向高端發展。未來我們要加大對外開放的水平、進一步打造全球最佳的營商環境、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等,通過一系列的舉措攪動全球生產要素,吸引全球的資本、技術、人才等,最終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通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打造了全球的世界工廠這一地位。下一步,中國的目標應該成為全球高精尖制造業的世界工廠。
魏建國認為,成為世界工廠有先決條件,最主要的條件有三個:
第一,要有部門齊全、完整高效、靈活、上下游無縫對接的生產鏈、供應鏈。僅僅從物流效率看,現在越南的港口、機場、公路等基礎設施并不完善。
第二,除了硬件設施,從軟件設施看,成為世界工廠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工隊伍。比如,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不但因為有大量的勞動力,而且還有一兩億人的技工隊伍。
第三,要有一個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從頂層到基層,各個部門能夠快速協商、形成合力,而不是政出多門,讓投資者受阻。
從上面三個條件看,越南還有一段路要走,一時半會兒還成為不了世界工廠,也不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他還談到,雖然當前由于中國疫情防控,有些訂單跑過去了,但實際上還存有一定的隱患。比如說疫情反復,比如說是否能夠達到歐美市場的要求等等。
越南紡織產業強勁復蘇的跡象從其出口情況也能看出端倪。2022年以來,在制造業強勁回升拉動下,越南紡織品服裝出口金額實現大幅增長。
根據越南統計總局的數據,2022年一季度,越南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921.75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5.03%,延續了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的增長勢頭。
RCEP擴大與東盟貿易規模,但中國仍占據鏈主地位
今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為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相關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共計214億美元,同比增長12.3%,占同期我國對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29.6%。
5月13日,越南《海關在線》也報道,越南紡織服裝協會 (Vitas) 主席武德江在 Vitas 與 IFC 合作舉辦的紡織品供應鏈可持續生產研討會上表示,今年前4個月,越南紡織服裝出口額已達近11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1%。已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給越南帶來巨大機遇。尤其是2022年初剛剛生效的RCEP協議,對越南來說更是一個大好機會。
而實際上,中國在RCEP中擔任了主引擎的角色。
比如,我們向越南出口棉花,越南加工成布料等初級產品。在這個鏈條上,越南只是發展加工貿易,鏈條上仍然是以中國為主。當然,越南、柬埔寨、老撾、印尼等國家未來都會借著RCEP的東風,跟上中國的步伐,實現自身的發展。
那么,為什么說中國在RCEP中起到了主引擎的作用?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認為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經過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個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和鏈條,以及高效、高水平、靈活的技工隊伍等。
第二,中國有一個很大的消費市場,包括生產資料大市場、生活資料大市場等。無論是RCEP中的哪個國家,都沒有中國經濟這么大的體量、能力和發展水平。
第三,中國一直和其他國家平等相待、和平共處,不設立任何貿易歧視規則和政策等,也不像美國那樣動不動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大棒。相信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等全球貿易規則體系下,中國可以贏得更多的朋友,這些國家也會嵌入到中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中。
總之,在RCEP框架內的產業鏈上,中國是鏈主的地位和角色。中國自身在發展的同時,也會帶動越南等下游國家的發展,甚至帶動日韓等買方市場的發展。越南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可能性不大。
中國紡企布局全球與越南在產業鏈形成互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很多訂單流向越南等國,但仍有很多是中企在承接。
眾所周知,中國紡織是最早一批“走出去”布局全球產業鏈的產業。天虹紡織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棉紡織品制造商之一,于2006年開始布局海外生產基地,主要在越南地區購買土地擴建產能。除此之外,公司也在烏拉圭、土耳其等地建有工廠。公司自2014年起開始建設越南海河工業園區,打造涵蓋原料、紡紗、制造、染整、制衣及品牌的全產業鏈,截至目前,天虹子公司天虹銀河、天虹染整、天虹科技、蘭雁牛仔服裝等均已完成工業園入駐。
百隆東方是我國色紡紗雙巨頭之一,自2013年起開始在越南建設生產項目,目前越南地區已形成100萬錠紗的總產能,占百隆總產能的60%。2021年7月,公司又在越南新建39萬錠紗線項目,預計產能將在2022—2023年逐步釋放。在營收方面,越南也已經占到百隆東方總營收的六成左右。
在越南逐步解封后,國內紡織龍頭也繼續發力當地市場。3月30日,魯泰紡織披露,全資子公司萬象紡織在越南西寧省規劃總投資約2.10億美元,用于梭織和針織等面料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魯泰紡織表示,此次投資意在高效整合國內外資源,有效規避潛在貿易壁壘的影響等。當下,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貨柜無法保障、物流不暢,導致中國的訂單還在減少,而越南的訂單在增加。但我們看一個產業的發展,不能只看一個月、一季度、一個階段的表現,而是要看全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表現。和越南等國相比,我國紡織產業改革開放建立起的完整且高效的供應鏈體系顯然是越南短期內無法企及的。
勞動力是發展瓶頸但不是最大制約,要占據價值鏈高端
近年來,由于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導致中國紡織產業轉移的現象引發關注。就是說,有些人把產業轉移歸因于中國工人工資的增長。
比如說,在深圳,一個月四五千元的工資可能招不到工人。而在越南,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才1500元左右。中國工人工資是越南的好幾倍,這樣導致中國制造業優勢喪失了。那么,中國制造業如何保持優勢?對此,有人提出兩個解決辦法:一是把工人工資降下來,二是今后中國主要發展中高端、高端的產業,把一些低端的或者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出去。
對此,魏建國認為這些觀點和解決辦法都是誤判,都是錯誤的。不能把產業轉移歸因于人口紅利的消失。恰恰相反,要通過提高工人工資來解決收入差距問題、東西部差距問題,實現共同富裕。“要順勢而為,中國制造業要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配置上下功夫,而不是通過降低工人工資的辦法保持制造業的競爭力。”魏建國說,“德國、日本這兩個制造強國,它們不但制造業水平高、產業鏈高端,勞動力成本也就是工人的工資也比我們高很多。因此,說工人的工資高導致訂單外流甚至制造業的外遷是站不住腳的。”
解決的途徑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中國制造業由低端向高端發展。未來我們要加大對外開放的水平、進一步打造全球最佳的營商環境、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等,通過一系列的舉措攪動全球生產要素,吸引全球的資本、技術、人才等,最終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通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打造了全球的世界工廠這一地位。下一步,中國的目標應該成為全球高精尖制造業的世界工廠。
魏建國認為,成為世界工廠有先決條件,最主要的條件有三個:
第一,要有部門齊全、完整高效、靈活、上下游無縫對接的生產鏈、供應鏈。僅僅從物流效率看,現在越南的港口、機場、公路等基礎設施并不完善。
第二,除了硬件設施,從軟件設施看,成為世界工廠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工隊伍。比如,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不但因為有大量的勞動力,而且還有一兩億人的技工隊伍。
第三,要有一個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從頂層到基層,各個部門能夠快速協商、形成合力,而不是政出多門,讓投資者受阻。
從上面三個條件看,越南還有一段路要走,一時半會兒還成為不了世界工廠,也不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他還談到,雖然當前由于中國疫情防控,有些訂單跑過去了,但實際上還存有一定的隱患。比如說疫情反復,比如說是否能夠達到歐美市場的要求等等。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紡友網、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