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縫重工1903DS訂扣車報錯誤代碼EA怎么維修
富士康工廠再次成為焦點,這一次是以鄭州工廠年輕工人大逃離的方式,一時間激發了滔天的情感。
這些年輕人無疑是受害者,他們的一路顛簸風塵引發了人們巨大的關切和聲援。與此同時,海嘯般的指責也涌向了富士康鄭州這個20萬人的工廠——高峰時候這里曾經有30萬人。
富士康鄭州工廠,是超級規模制造的傳奇。在這里,各種精密的自動化設備、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全部大顯身手,全世界最好的精密制造工程師都在這里貢獻著人類制造的智慧,讓極限制造在這里成為可能。但血肉之軀的年輕工人依然必不可少。電子工廠的工人,經常會像候鳥一樣,分季節涌進。
而所有的觀眾都在這次驚人的“出逃記”中,看到了鄭州富士康意外龐大的身軀。它早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企業,2020年316億美元的出口額,占河南進出口總額的60%。
河南的大半壁江山,將會損失慘重。
最重要的問題還不是在這里。在看得見的龐大工廠和驚人進出口貿易數字的背后,有著看不見的一張大網,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撕裂力量。
這張大網,就是中國最引以為豪的韌性供應鏈。
建立富士康這樣一個超級制造工廠,自然需要經年累月的修煉。即使如此,每年一次的蘋果型號上新,對于所有的制造工廠而言,就會經歷一次全新的沖刷,好像每一年都會技能清零,變成高一學生重新入校般的緊張。
大規模的量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經過試生產之后,6月底要經過驗收,8月底就要進入規模化生產。這個時候,候鳥般的工人,將要陸續進入工廠了。他們在經過短暫的培訓之后,將開始操作復雜的機器。數萬臺機器同時轟鳴,手機產量將進入陡峭的爬坡而飛速直上。這個時候,工廠不能出一點點差錯。
在過去十多年間,中國電子工廠已經習慣了這種嚴苛的考驗,無論是工廠管理者,還是訓練有素的年輕人,以及工廠外部有條不紊的供應商,一切都是完美的配合。
正是這種天衣無縫的人、機、料合一,為中國供應鏈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這也是中國制造最堅實的盾牌。即使高端制造受到打壓,即使中國產品被貼上“價廉”的標簽,但中國供應鏈無疑還是收獲了全球最高的信譽度。這正是中國制造韌性的地方,這也正是美國對中國供應鏈進行百般打壓,但中國制造依然昂首挺立的原因。
而現在,一個高度有序的宮殿,似乎以令人吃驚的方式,呈現了搖晃的狀態。所有的人都揪住了心——盡管理由可能各不相同。
這次最焦急的人群中,可能最容易被忽視的是蘋果。鄭州富士康承擔蘋果iPhone 14一半以上的手機生產。而現在,正是iPhone 14量產的高峰時期,也是蘋果新品iPhone 14的最關鍵交付期。圣誕節將近,華爾街股市都在焦急地等著iPhone 14的交付表現。如果停產,全世界一半的iPhone新機將無處著落。
可以說,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華爾街分析師和投資者屏住呼吸,等待高速運轉的機器,源源不斷地將新品運往美國和世界各地。
然而當下,供應鏈看上去像是要繃斷的鐵鎖,吱嘎吱嘎的聲音,搖搖晃晃地傳遞了過來。
這個聲音,本來不屬于這里。
在最近三年的前期,中國供應鏈無疑呈現了完美的姿態。2020年鄭州富士康的表現,成為全球的最優模范生。但現在,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空氣中,不斷傳來供應鏈笨重的步伐和粗重的喘息。
5月份蘋果今年首度推出的旗艦iPhone 14 Max的開發已落后于原計劃,使得制造工廠不得不加緊速度追趕進度。而富士康負責的iPhone 14 Pro與iPhone 14 Pro Max不受影響,因此被要求增加新機備貨量。至少3000萬部以上的訂單,令人興奮,但也讓富士康的制造壓力陡增而上。
蘋果也承受了很大的財務沖擊。在2022年一季度財報會上,蘋果CEO庫克不得不提前釋放信號,第二季度的銷售額損失40億至80億美元,沖擊遠大于上一季度。而CFO則表示,供應鏈問題主要集中在與上海相關的一個供應鏈條上。
這些與中國供應鏈有關的問題,正是美國政客最喜歡的話題。美國正在不遺余力地尋找所有可以替代中國產能的工廠。先是從“回岸制造”——最近推出的芯片法案CHIPS正在為美國芯片大復興而高調準備,到這兩年發展出來的尋找盟軍如中低端制造走“近岸制造”,到芯片等高端產品的“友岸制造”,都是在尋求能夠瓦解中國制造的落腳點。“地理再發現”已經成為美國重新打壓中國制造的全新寵愛的工具。
于是可以想象,庫克所承受的心理壓力絕對不是只有財務數字,而是供應鏈的空間大轉換。這種移動,已經露出了端倪。
眼尖的人,已經發現在印度出現的iPhone 14手機,外包裝顯示“Assembled in India”(印度組裝)的字樣。實際上,蘋果今年9月份已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4,比預期時間更早。這意味著,中國和印度產量之間的差距,已經縮短到幾周。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是蘋果首次在新機推出的第一年,就在印度生產。而蘋果在一封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在印度生產iPhone 14”。這聽上去,像講給心心念念要把全部手機制造搬到印度的總理莫迪聽,但是,庫克只是聽見了他自己的聲音。
四月份,庫克在回應蘋果供應鏈面臨的挑戰時已經明確提出,“蘋果的供應鏈是真正的全球供應鏈,因此產品在各地生產。我們將繼續進行優化。” 這句話可以看成是外交辭令,也可以看成是決心已定。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蘋果公司要求合同制造商進一步強化在印度和越南建立生產基地。不僅僅是裝配,零部件也要跟過去。
其實,蘋果早在2017年就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SE,但進展一直很緩慢,蝸牛的速度。2020年印度產iPhone的比例僅為蘋果全球產能的1.3%。然而到了2021年,iPhone在印度的產能達到了800萬臺,占比上升到3.1%。
但是也有人以為,蘋果的整個產業鏈絕大多數在中國,在印度的“生產”更多是將從中國運來的零件進行組裝和包裝。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偏見。
蘋果是吸金大王,這無需眼饞也無需嫉妒。供應鏈上的節點價值分配,從來既不公平也不均勻。即使有成千上萬的節點,但仍然會有一個點具有絕對的控制力。雖然蘋果自己不做制造,但可以說,所有的關鍵制造環節,都是蘋果主導實現的。“果鏈”,本質上是蘋果參與鍛造出來的。這意味著,它對供應鏈有著強大的主控力量。
當它喊一聲,該換地方了,恐怕再深根系的供應鏈也會長腳移動。《指環王前傳之霍比特人》中四處奔跑的老樹精,令人大為詫異。
樹根已經在移動,而且在加速。2022年底開始,蘋果將會把約5%的iPhone 14產能轉移到印度。而預計到2025年,蘋果四分之一的iPhone將在印度生產。
這些數字絕非無關緊要,所有被減少的份額,都會是從中國拿走的。
中國制造進入了“保鏈護土”的關鍵時刻。眼下不作為,未來空蹉跎。
時間還有,但只有一點點。目前iPhone、iPad和MacBook筆記本電腦在內,逾90%的蘋果產品仍是在中國制造。本來一切都還好。為了演奏好中國制造的拿手曲子,為了攆回失去的時間,鄭州富士康已經精神抖擻起來。從今年五月份開始,加大了招聘力度,歷史性地開出了優厚的用工待遇,大力備戰,迎接新局。
所有產業里的人,其實都在竭力維持這樣一個局面:為了合力完成財富創造的專業化分工,為了這些能吃苦有組織的年輕人,為了當地敬業能干有支撐的園區干部,為了全球供應鏈的老根依然不可撼動地扎在這里——任美國政客多少歪主意,任越南印度多少挖墻腳。
然而此一刻,水庫的堤岸上似乎還是出現了令人不安的缺口。
蘋果一直對中國市場高度友好——當然這并非道義的贈品。僅僅靠中國市場和中國制造的雙重優勢,就已經足夠讓對方做到這一點。全球化分工背后就是信任。然而,這種信任,今年以來似乎發生了最大的動搖。
而蘋果依然保持了毫不疲軟的增長。2022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收900多億美元,同比增長8.1%。而凈利潤則達到了人民幣1500億元。無論從營收還是利潤來看,這都是蘋果“史上最強”的三季度業績。這背后,則給中國供應商如立訊精密、電路板公司鵬鼎、欣旺達和德賽電池等都帶來盆滿缽滿的利潤。富士康的工廠,遠遠超越了它自己的廠區,它幾乎就是中國電子制造的基本面。因為成千上百的供應鏈的根系,在地下看不見的地方編織。那些是更廣泛的城市和就業,超越了鄭州和河南。
于是,令人憂心忡忡的不僅僅是對這些年輕人的同情,恐怕也是這些工廠的未來。一旦失去根基,就不是幾萬人的年度失業問題,而可能是半永久性失業。它帶動的周邊工廠,將呈現災難性的放大效應。一旦供應鏈主控節點出走,那么供應鏈會形成一種踐踏性效應的外流,而且不可逆轉。
這是個悲劇登場的時刻。如果處理不當,或者不及時,都可能是踐踏的開始。
此一刻,親痛,仇快;這一刻,最惆悵的人,在這里;最興奮的人,會在大洋彼岸。
有些鏈,跟有些人一樣,失去了就不會再來。當火山爆發的時候,它的塵土可以飄揚到1600公里之外,依然落下3米厚的塵土,窒息所有的動物。每一個屏幕前的見證者,都不會是遠離現實塵土的瓜眾。
這些年輕人無疑是受害者,他們的一路顛簸風塵引發了人們巨大的關切和聲援。與此同時,海嘯般的指責也涌向了富士康鄭州這個20萬人的工廠——高峰時候這里曾經有30萬人。
富士康鄭州工廠,是超級規模制造的傳奇。在這里,各種精密的自動化設備、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全部大顯身手,全世界最好的精密制造工程師都在這里貢獻著人類制造的智慧,讓極限制造在這里成為可能。但血肉之軀的年輕工人依然必不可少。電子工廠的工人,經常會像候鳥一樣,分季節涌進。
而所有的觀眾都在這次驚人的“出逃記”中,看到了鄭州富士康意外龐大的身軀。它早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企業,2020年316億美元的出口額,占河南進出口總額的60%。
河南的大半壁江山,將會損失慘重。
最重要的問題還不是在這里。在看得見的龐大工廠和驚人進出口貿易數字的背后,有著看不見的一張大網,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撕裂力量。
這張大網,就是中國最引以為豪的韌性供應鏈。
建立富士康這樣一個超級制造工廠,自然需要經年累月的修煉。即使如此,每年一次的蘋果型號上新,對于所有的制造工廠而言,就會經歷一次全新的沖刷,好像每一年都會技能清零,變成高一學生重新入校般的緊張。
大規模的量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經過試生產之后,6月底要經過驗收,8月底就要進入規模化生產。這個時候,候鳥般的工人,將要陸續進入工廠了。他們在經過短暫的培訓之后,將開始操作復雜的機器。數萬臺機器同時轟鳴,手機產量將進入陡峭的爬坡而飛速直上。這個時候,工廠不能出一點點差錯。
在過去十多年間,中國電子工廠已經習慣了這種嚴苛的考驗,無論是工廠管理者,還是訓練有素的年輕人,以及工廠外部有條不紊的供應商,一切都是完美的配合。
正是這種天衣無縫的人、機、料合一,為中國供應鏈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這也是中國制造最堅實的盾牌。即使高端制造受到打壓,即使中國產品被貼上“價廉”的標簽,但中國供應鏈無疑還是收獲了全球最高的信譽度。這正是中國制造韌性的地方,這也正是美國對中國供應鏈進行百般打壓,但中國制造依然昂首挺立的原因。
而現在,一個高度有序的宮殿,似乎以令人吃驚的方式,呈現了搖晃的狀態。所有的人都揪住了心——盡管理由可能各不相同。
這次最焦急的人群中,可能最容易被忽視的是蘋果。鄭州富士康承擔蘋果iPhone 14一半以上的手機生產。而現在,正是iPhone 14量產的高峰時期,也是蘋果新品iPhone 14的最關鍵交付期。圣誕節將近,華爾街股市都在焦急地等著iPhone 14的交付表現。如果停產,全世界一半的iPhone新機將無處著落。
可以說,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華爾街分析師和投資者屏住呼吸,等待高速運轉的機器,源源不斷地將新品運往美國和世界各地。
然而當下,供應鏈看上去像是要繃斷的鐵鎖,吱嘎吱嘎的聲音,搖搖晃晃地傳遞了過來。
這個聲音,本來不屬于這里。
在最近三年的前期,中國供應鏈無疑呈現了完美的姿態。2020年鄭州富士康的表現,成為全球的最優模范生。但現在,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空氣中,不斷傳來供應鏈笨重的步伐和粗重的喘息。
5月份蘋果今年首度推出的旗艦iPhone 14 Max的開發已落后于原計劃,使得制造工廠不得不加緊速度追趕進度。而富士康負責的iPhone 14 Pro與iPhone 14 Pro Max不受影響,因此被要求增加新機備貨量。至少3000萬部以上的訂單,令人興奮,但也讓富士康的制造壓力陡增而上。
蘋果也承受了很大的財務沖擊。在2022年一季度財報會上,蘋果CEO庫克不得不提前釋放信號,第二季度的銷售額損失40億至80億美元,沖擊遠大于上一季度。而CFO則表示,供應鏈問題主要集中在與上海相關的一個供應鏈條上。
這些與中國供應鏈有關的問題,正是美國政客最喜歡的話題。美國正在不遺余力地尋找所有可以替代中國產能的工廠。先是從“回岸制造”——最近推出的芯片法案CHIPS正在為美國芯片大復興而高調準備,到這兩年發展出來的尋找盟軍如中低端制造走“近岸制造”,到芯片等高端產品的“友岸制造”,都是在尋求能夠瓦解中國制造的落腳點。“地理再發現”已經成為美國重新打壓中國制造的全新寵愛的工具。
于是可以想象,庫克所承受的心理壓力絕對不是只有財務數字,而是供應鏈的空間大轉換。這種移動,已經露出了端倪。
眼尖的人,已經發現在印度出現的iPhone 14手機,外包裝顯示“Assembled in India”(印度組裝)的字樣。實際上,蘋果今年9月份已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4,比預期時間更早。這意味著,中國和印度產量之間的差距,已經縮短到幾周。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是蘋果首次在新機推出的第一年,就在印度生產。而蘋果在一封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在印度生產iPhone 14”。這聽上去,像講給心心念念要把全部手機制造搬到印度的總理莫迪聽,但是,庫克只是聽見了他自己的聲音。
四月份,庫克在回應蘋果供應鏈面臨的挑戰時已經明確提出,“蘋果的供應鏈是真正的全球供應鏈,因此產品在各地生產。我們將繼續進行優化。” 這句話可以看成是外交辭令,也可以看成是決心已定。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蘋果公司要求合同制造商進一步強化在印度和越南建立生產基地。不僅僅是裝配,零部件也要跟過去。
其實,蘋果早在2017年就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SE,但進展一直很緩慢,蝸牛的速度。2020年印度產iPhone的比例僅為蘋果全球產能的1.3%。然而到了2021年,iPhone在印度的產能達到了800萬臺,占比上升到3.1%。
但是也有人以為,蘋果的整個產業鏈絕大多數在中國,在印度的“生產”更多是將從中國運來的零件進行組裝和包裝。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偏見。
蘋果是吸金大王,這無需眼饞也無需嫉妒。供應鏈上的節點價值分配,從來既不公平也不均勻。即使有成千上萬的節點,但仍然會有一個點具有絕對的控制力。雖然蘋果自己不做制造,但可以說,所有的關鍵制造環節,都是蘋果主導實現的。“果鏈”,本質上是蘋果參與鍛造出來的。這意味著,它對供應鏈有著強大的主控力量。
當它喊一聲,該換地方了,恐怕再深根系的供應鏈也會長腳移動。《指環王前傳之霍比特人》中四處奔跑的老樹精,令人大為詫異。
樹根已經在移動,而且在加速。2022年底開始,蘋果將會把約5%的iPhone 14產能轉移到印度。而預計到2025年,蘋果四分之一的iPhone將在印度生產。
這些數字絕非無關緊要,所有被減少的份額,都會是從中國拿走的。
中國制造進入了“保鏈護土”的關鍵時刻。眼下不作為,未來空蹉跎。
時間還有,但只有一點點。目前iPhone、iPad和MacBook筆記本電腦在內,逾90%的蘋果產品仍是在中國制造。本來一切都還好。為了演奏好中國制造的拿手曲子,為了攆回失去的時間,鄭州富士康已經精神抖擻起來。從今年五月份開始,加大了招聘力度,歷史性地開出了優厚的用工待遇,大力備戰,迎接新局。
所有產業里的人,其實都在竭力維持這樣一個局面:為了合力完成財富創造的專業化分工,為了這些能吃苦有組織的年輕人,為了當地敬業能干有支撐的園區干部,為了全球供應鏈的老根依然不可撼動地扎在這里——任美國政客多少歪主意,任越南印度多少挖墻腳。
然而此一刻,水庫的堤岸上似乎還是出現了令人不安的缺口。
蘋果一直對中國市場高度友好——當然這并非道義的贈品。僅僅靠中國市場和中國制造的雙重優勢,就已經足夠讓對方做到這一點。全球化分工背后就是信任。然而,這種信任,今年以來似乎發生了最大的動搖。
而蘋果依然保持了毫不疲軟的增長。2022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收900多億美元,同比增長8.1%。而凈利潤則達到了人民幣1500億元。無論從營收還是利潤來看,這都是蘋果“史上最強”的三季度業績。這背后,則給中國供應商如立訊精密、電路板公司鵬鼎、欣旺達和德賽電池等都帶來盆滿缽滿的利潤。富士康的工廠,遠遠超越了它自己的廠區,它幾乎就是中國電子制造的基本面。因為成千上百的供應鏈的根系,在地下看不見的地方編織。那些是更廣泛的城市和就業,超越了鄭州和河南。
于是,令人憂心忡忡的不僅僅是對這些年輕人的同情,恐怕也是這些工廠的未來。一旦失去根基,就不是幾萬人的年度失業問題,而可能是半永久性失業。它帶動的周邊工廠,將呈現災難性的放大效應。一旦供應鏈主控節點出走,那么供應鏈會形成一種踐踏性效應的外流,而且不可逆轉。
這是個悲劇登場的時刻。如果處理不當,或者不及時,都可能是踐踏的開始。
此一刻,親痛,仇快;這一刻,最惆悵的人,在這里;最興奮的人,會在大洋彼岸。
有些鏈,跟有些人一樣,失去了就不會再來。當火山爆發的時候,它的塵土可以飄揚到1600公里之外,依然落下3米厚的塵土,窒息所有的動物。每一個屏幕前的見證者,都不會是遠離現實塵土的瓜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