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縫紉機zj970顯示屏出行E101是什么問題
,嗯謝謝,瀘龍電控吧。驅動問題,在淘寶找個電控維修師傅解決


1992年2月,當20多歲的上原君男入職兄弟工業株式會社(以下簡稱兄弟公司)時,他并未想到,自己日后會以“中國通”的身份,活躍在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江湖。他更不會想到,自己會和兄弟公司一道,參與并見證了中國縫機行業飛速生長、狂飆突進的三十年歷程。
當時正逢中日兩國“蜜月期”,大批日本企業爭先恐后地投資于中國這片熱土。在應聘進兄弟公司之前,上原在岐阜市日中服裝商社工作,后來又去一家機電設備公司做了7個月電控組裝,因為懷有熱愛日中友好事業以及去中國工作的理想,正巧兄弟公司正在招聘會中文將來能到中國工作的人材,自己又非常喜歡機械技術,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兄弟公司工業縫紉機事業部。
沒想到,在進入公司研修了半年縫紉機技術之后,因為擅長中文,上原就被調到營業部中國室,從此開啟了與中國縫機行業的不解之緣。
上原在兄弟的30年,也是兄弟公司在中國市場拓荒、耕耘的30年,更是不斷接受挑戰的30年。30年前,兄弟公司就已經成為中國縫機人可望不可及的傳說;時至今日,它堅持守正創新,可以講仍是中國同行們努力對標的榜樣。
曾經的愛恨恩怨,抹殺不了“肝膽相照”的情義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國家政策的原因,兄弟公司只在中國成立了兩個以市場調研為目的的北京和上海辦事處,上原作為工業縫紉機業務人員,就經常奔波于中日兩國,將日本原裝生產的縫紉機逐步銷售到中國。
當時,得益于日本政府的“黑字環流計劃”(即Capital Recycling Program,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從其國際貿易順差中拿出一部分資金,作為優惠貸款回流到發展中國家,促進發展中國家出口產業的發展,實現國際貿易收支平衡)和世界銀行貸款,以及當時中國為了發展服裝企業的免稅政策, 兄弟、重機、三菱等日本品牌的縫紉機大量出口到中國。
那時候,兄弟公司研發的第一代自動切線圓刀平縫機DB2-B737(即現在S-7300A的前五六代)在全球熱賣,第一代KE-B430E電腦套結機也研發出來了,因為當時的縫紉設備還是以機械為主,機電設備操作上較為麻煩,再加上需要服務指導和維修培訓,上原和幾名同事就常被派到中國北京,進行市場開拓以及為客戶進行售后服務。
當時,這些服裝公司歸屬二輕局管理,且都有縫紉機設備部門,掌握著設備進出口大權。雙方的合作模式很簡單,中方企業提供辦公地點、提供人員,兄弟公司出錢,免費把中方服務中心人員送到日本學習培訓,回來之后代表兄弟公司服務各地客戶,兄弟公司則每月按定額付費。
后來隨著政策放寬,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外資公司可以單獨開設培訓中心,但要掛靠一個中國公司,于是兄弟公司選擇跟現在的常州服裝集團合資,雙方關系非常融洽、密切,甚至還一起舉辦過常州服裝節的“兄弟杯”服裝大獎賽。
在兄弟公司的牽線下,日本中部的許多服裝客戶也來到以常州為中心的江蘇投資,帶動了常州一帶紡織服裝產業的繁榮。
從最早在中國開設辦事機構,到合作開辦維修服務中心,兄弟公司在中國逐漸站穩腳跟。接下來,在看到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后,它于1993年和從上海內遷到西安的標準公司成立了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兄弟牌DB2-B101普通平縫機和B201電腦自動切線平縫機。這是兄弟公司和中國縫機行業深度融合的開端。
上原回憶說,“那時候中國政府很支持,合資公司的效率也很高,從公司籌建到產品上市銷售,實現了不到一年就達成目標的計劃。”
當時雙方的合作非常融洽。在中日友好的大背景下,實事求是地講,兄弟公司給予西安標準很大的支持。甚至可以說,那段蜜月期為標準公司后來的體系化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當時雙方商定,標準公司每年選派一批骨干到日本兄弟工廠,由兄弟公司免費培訓一年,從產品設計、制造到銷售等方面手把手地教,用上原的話講,“幾乎是傾囊相授”。這個過程持續了將近10年。
然而,在經過十多年的肝膽相照和親密合作之后,由于2003年之后中國民營縫制設備企業的崛起,給合資企業的經營發展帶來很大沖擊,公司業績從2000年代中期開始走下坡路,這樣到了2007年下半年,兄弟公司和標準公司經過友好協商購買了合資公司的全部股權,后來又在西安買地重起爐灶,并在西安成立了全額獨資公司。
創業百年的兄弟公司,為何仍是中國同行學習的標桿?
往事并不如煙。
盡管經歷了若干波折,但兄弟公司在中國的事業發展迅速。1999年,上原被派到中國北京常駐,他和另一位上海常住的日本同事肩負一個重要使命,即在全中國建立一個信任度高、黏性較強的代理商網絡。
與其他公司不同的是,他們旨在主要服裝省市尋找值得信賴的代理商,雙方深度互信、真誠相待,兄弟公司給予他們全力扶持,甚至就連訂單格式、倉儲管理、合同撰寫等都手把手無私傳授。
上個月全縫信息中心在江西南昌調研時,兄弟的代理商郭月紅女士就感慨地說,賣兄弟的機器不單單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賺”到了做事的嚴謹和規范。
在去年寧波的CISMA2021期間,全國各地的代理商齊聚兄弟年度代理商大會。他們中的近80%以上代理商,都是上原一手開發出來的,事業從小到大一直跟著兄弟發展。因為兄弟公司全球憲章中對代理商的定位是:不是單純的商務關系,是合作伙伴。大家疫情期間難得見上一面,彼此親熱得就像“親兄弟”一樣。
代理商體系的完備和高忠誠度,確保了兄弟產品在高端縫制設備市場的覆蓋面和占有率。而其始終令對手難以超越的競爭力,則來自于其同樣獨樹一幟的研發布局和研發體系。
日本的人才環境與中國有所不同。很多日本年輕人去搞縫紉機研發,純粹是出于興趣和對行業的熱愛,而且在入門之后,還有一些八九十歲退休的老師傅作為專門的工匠培訓導師以身傳教,就這樣鉆進去之后,一輩子都不會出來。
除了研發,還有產品質量及合作信譽,這是兄弟公司保持競爭力的另一利器。
上原說,與很多同行公司相比,兄弟公司是一個綜合制造企業, 機電產品開發尤其快,主要是因為產品的主要部件都是自己能開發制造,從馬達到機頭再到電控、甚至電路板都是自己設計。核心零部件自己做,成本固然會增加,但是能確保產品質量和供貨時效。
當然,也有一些零部件由供應商供貨,但兄弟公司對零件供應商的要求非常高,只要雙方確定了要合作,那么它會從圖紙設計到材質再到生產管理規范等統統輸出給合作方,同時雙方有個約定,就是為兄弟加工的零部件不能賣給第三方,哪怕產品報廢也不行。
而且,它重義守信,一是從不拖欠貨款,供應商只要做得出好東西,確定好什么時候付款一分錢都不會少;二是只要定好的供貨計劃從不更改,一個月定好采購500套,哪怕生產上只能用300套,500套照樣買回來,絕不讓供應商受損失。
做事如做人。兄弟公司“精益求精、守信重義、以品質第一為宗旨”的為商之道,是它屹立百年、歷久彌堅的根源所在。時至今日,它仍然以生產高端產品為主導,本著“優良的質量、無私的貢獻”的創業宗旨繼續奮斗。
兄弟公司也同樣面臨著很多挑戰。比如,其產品至今還在被仿冒。現在兄弟的對策,是通過高尖端技術手段來杜絕知識產權侵犯問題。所以兄弟S-7300C直驅電子送布自動切線平縫機從2005年A款上市至今,還沒有發現被真正仿出來的產品。
當中國縫機行業的市場規模已占到全球近80%的份額時,“仿冒”本該早已成為一個被扔到歷史垃圾堆的名詞。上原就說,中國人非常聰明、勤勞、靈活,而且做事非常果斷,近幾年也確實有很多自主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如果每家企業都用這種心思來做的話,中國的縫機行業一定會有更多好產品誕生出來。
為什么那么多服裝企業寧愿多花錢也要買兄弟等品牌的產品?就是因為這些品牌產品就是好用、耐用,且縫紉質量出色。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是精神,是動態的革新過程,是對生產性創新的不懈追求。在鼓勵創新、倡導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市場認同的一定是價值的創造,誰通過奮斗為用戶創造了可靠的質量、差異化的服務,在市場上勝出,誰就一定是這個行業當之無愧的英雄。
因此當我們重新回過頭來審視兄弟在中國的30年,會發現:過去改變的是此消彼長的市場環境,不變的則是精益專注的工匠精神,以及誠信守義的為商之道。這既是回歸商業之本質,也是時代的呼聲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