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縫梭眼機幾個維修要點 平頭鎖眼機是專門用于縫制鈕孔的設備。它除了具備普通縫制設備中最基本的機構外,還增加了擺針及變位機構、切刀機構、剪線機構以及制動變速控制機構等。目前,國內最常見的平頭鎖眼機基本結構大致分為兩大類,以重機761、781為特征的機型,如大連GI3-1、上工GF108等,其主控制大盤(曲線輪)水平擺放機座下部;以兄弟814、816為特征的機型,如標準GT670、華南GI6-1,其主控制大盤垂直擺放機座中間,縫鎖順序有由左向右和由右向左的區別。 了解并掌握平頭鎖眼機最基本的調試定位要點,對于設備出現故障時能作出準確的分析,調試定位,提高工作效率,無疑是維修這類設備的前提。 刺布機構的定位 平頭鎖眼機的針桿在縫制過程中,除了做上下運動外,還要作橫向擺針運動,在擺針和變位機構的作用下,使直針能在針板孔的不同位置上刺入縫料,實現左橫列、右橫列、前后套結,以形成完整的鈕孔縫制。 針桿高度、擺針時間、針位定位在刺布機構定位過程中的重要性。 1.1 針桿高度定位 針桿高度定位在縫制設備調試中非常重要,許多調試工作都是以它為基準。高度是否合理,與縫制效果好壞和故障率的高低都有直接關系。一般的方法是:按要求裝上機針,取左橫列右針位或右橫列左針位,用手轉動機器使針桿下降至最低位置,測針桿下端距針板平面之間的尺寸(重機781約 11.9mm ,兄弟814約 13.5mm )。這個參數對于不同的機型,或同機型縫制面料差異太大的產品,定位時都會有所不同。在實際調試工作中,為滿足縫料類別和特殊產品縫制需要,就是同一型號的設備,針桿高度還可適當提高或降低一些,彈性、軟縫料針桿宜下降些,厚、硬縫料針桿宜上升些,再加上勾線機構的配合,會使縫制效果得到提升。針桿高度尺寸變化應當控制在標準值± 1mm 內為好。 1.2 擺針時間定位 針桿的橫向擺動是形成左右橫列、前后套結和鈕孔狀態的必要條件。針桿擺動發生在什么時候尤其重要,一般錯誤會影響機器故障不斷,嚴重錯誤致使機器無法工作。針桿擺動的時間要求是:機針上升離開縫料后開始,刺入縫料前結束。常規調試是以直針最高位置為中點,擺針時間兩邊均分。若以針桿最高點為參照,把針桿的擺動時間2/3留在機針退出縫料后上升一側,1/3擺動部分留在針桿下降一側較為理想。因為在直針下降過程中,盡早結束針桿擺動,使機針在穩定狀態下刺入縫料,有利于線環的形成,便于梭尖準確勾住直針線環。同時針桿上升過程中的擺動適當提前,可降低縫線與機針的摩擦,對縫制非常有利。擺針時間的控制和調整,761、781類設備由機座下面的擺針凸輪控制,它的標準位置是當機針處于最高點時,針擺大齒輪上的刻線與下軸中心線一致。無定位刻線的設備調試時按需要找準擺針時間定位點后擰緊螺釘。814、816類設備由機座左側上部的擺針控制凸輪控制,按需要進行調整。 1.3 針位定位 針桿在擺針及針位控制機構作用下,確定機針刺入針板孔的不同位置。在送料機構的配合下完成鈕孔縫制。無論左、右橫列和前后套結,它們都是以針板切刀槽為中心左右合理分布的(壓腳也是如此),定位時先確定擺針橫列寬度后再分別進行左基線、右基線、套結寬度。其要求是:以針板切刀槽為中心,左橫列右針落針點略偏左,右橫列左針落針點略偏右,套結寬度控制在左橫列左針和右橫列右針位置以內,相關部位的調整和定位,可參照使用說明書進行。此外,機針下降和擺針落點位都不得與針板孔相碰擦,不得與壓腳相碰擦,都應留有不小于 0.5mm 的安全距離。 針位位置變化的控制是由變位機構與機器主控制大盤及變位控制部件的位置確定來實現的,調整時必須非常細心,完成后需用手轉動主軸反復觀察,確認準確后方能開機運行。如果擺動叉位置正常,而落針點不正確,經過擺針變位機構調整難以滿足定位要求時,則要考慮通過擺針軸曲柄定位螺釘來修正。 上述的針桿高度、擺針時間和針位定位的變化,任何一個部分的錯位和調試不當,就會產生如跳針、斷線、線跡收緊不良、斷針、撕布、鈕孔不平整等故障。 2 勾線機構的定位 勾線機構的定位主要是調整梭尖與直針的配合。在針桿高度、擺針時間和針位定位正常的情況下來確定梭尖對直針的勾線位置(勾線時間)。調整的目的,是要保證機針在任何一個刺入點,梭尖都要能準確進入直針線環,形成底面線交織,不至于產生跳針,同時還有利于挑線桿對線環的合理形成。 一般情況下,梭尖對于直針的定位點,以右橫列的左針位為基準。當直針下降到最低點后上升2.3~ 2.5mm 時,梭尖與直針中心線重合,并處針眼上方1.2~ 1.5mm ,與直針之間的間隙為0.05~ 0.1mm 。對于這個尺寸的確定,生產廠家一般都會配置定規,一端是確定針桿高度用,另一端則是針桿從最低點上升后梭尖的勾線配合點,作為調試工作中的參照標準。 應當指出,在實際工作中有時會因縫制對象或工藝變化達到較好的縫制效果,在不改變針桿高度定位的情況下,提前或推遲梭尖對直針的勾線時間,也可對針桿高度進行適當的提高或降低,保持梭尖與直針眼上方的勾線位置不變來實現,此時,梭尖對于機針、挑線桿的勾線時間就被提前或推遲了。例如:當針桿適當下降一定尺寸后,梭尖對于直針眼上方的尺寸依然為1.2~ 1.5mm ,機針由最低點上升尺寸變大,其整個勾線時間事實上隨著被推遲了,反之則為提前。人們正好利用了這個原理,針對縫料厚或硬時,直針線環比較容易形成,為防止因線環的偏轉而影響梭尖不能進入產生的跳針和收線困難,使梭尖適當提早勾入直針線環,防止跳針和收線不良的故障發生。當縫制軟或薄的縫料時,容易影響直針線環形成不良,使梭尖難以進入線環,同樣會產生跳針故障,適當降低針桿高度,推遲梭尖對直針的勾線時間,讓線環的形成多些時間,對防范這類跳針同樣是有效的。 筆者的調試方法是,在確認機針、針桿高度、擺針和針位正常情況下,選擇右橫列右針位作為調試點,當針桿下降到最低點后再上升約2.8~ 3.5mm 時,使梭尖處在針眼上方0.5~ 0.8mm 位置上,梭尖與直針之間保持 0.05mm 的過盈量(微碰)狀態。這樣一來,就能保證梭尖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同針位上準確進入直針線環,實現良好配合,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變速和制動 平頭鎖眼機是由縫紉機電機傳動,通過變速控制機構使主軸獲得兩個速度,一個低速,一個高速。機器工作時是由低速→高速→低速→停機(空轉)的循環,主軸不論采用單皮帶或雙皮帶傳動皆是如此。 主軸單皮帶傳動是由縫紉電機傳遞雙速度于轉換裝置同軸上,軸的外側為高速,內側為低速,在變速裝置的控制下使單皮帶下部所處高速、低速輪的不同位置上,向主軸轉遞不同轉速。 雙皮帶傳動是由縫紉機電機皮帶輪以兩根皮帶直接傳遞于機器主軸上,內側為低速,外側為高速。使用過程中,在變速裝置的控制下,根據機器的不同需要選擇高速輪工作或低速輪工作,其另外一根皮帶在主軸上空轉。 機器由低速→高速→低速→停機的過程,是由鎖眼機主控制大盤減速停機凸塊作用在停車碰塊上,使止動杠桿另一端的鉤塊處在止動分檔塊不同位置,當鉤塊處于止動分檔塊位時為低速,處于止動分檔塊位時為高速,處于止動分檔塊位時為停機狀態。調整這個位置,要以控制大盤上減速停機凸塊的位置為參照,慢速時,停車碰塊一端處于減速控制凸塊上,另一端鉤塊處在止動分檔塊B位置上,主軸皮帶下端處于慢速輪上(雙皮帶輪傳動時為內皮帶作用于主軸上)。快速時,停車碰塊一端不作用于大盤減速停機凸輪上,另一端的鉤塊處在止動分檔塊C位置上,主皮帶輪下端處于快速輪上(雙皮帶輪傳動時為外皮輪作用于主軸上)。機器停止時止動杠桿一端處大盤停車凸輪頂點,另一端處止動分檔塊A位置上。 調整控制大盤上減速停機凸輪的位置,可以改變減速停機時間,這個時間的改變需要同時參考落刀時間、前后套結、左右橫列等相互關系的整體配合狀況。 對于切刀落刀時間,要選擇在設備處于慢速工作狀態下完成,再經2~3針縫制后停機,這樣對保障切刀可靠下落、減少沖擊力都是很有好處的。切刀安裝在刀座上后,應當使切刀下落在針板切刀槽的中心位置,并保持切刀后部與針桿間不小于 0.2mm 的間隙。 4 其它 要保障平頭鎖眼機的良好運行,需要各機構、各部件之間的正確定位和配合,包括維修人員的綜合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