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腦繡花機的底面線的張力一般都是由底線和面線夾線器調整決定的,可是在實際維修中,有時會碰到繡花機面線調得很松,底線已經調得很緊,但還是出現泛底線的毛病,或者反之。究竟是何原因呢?除了繡花機框架的問題外,挑線時間的影響最為嚴重。
大修過繡花機的人都知道,繡花機的挑線時間曲線與旋梭鉤線時間曲線的相位關系調整是一個比較頭痛的問題。大家可能都知道,繡花機對旋梭的位置為196度左右(一般是194--198度,大家都喜歡調得稍晚一點,這樣毛線現象少一點,而挑線時間(挑線凸輪,又叫尼龍凸輪的位置)一般都在293--298度左右。為什么要這樣呢,可不可以早點或晚一點呢,如果早了或晚了都會有什么影響呢?
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如果挑線時間提前(度數減小),會出現斷線(特別是在起停車時,嚴重時會一下子斷好幾根),而且會出現面線浮線,調不緊的現象;如果挑線時間過晚(度數變大),會出現毛線(磨線,二股線分叉,其中一根斷了)和泛底線的現象。
我分析了旋梭鉤線曲線與挑線時間曲線之間的相位關系后發現,旋梭用線量是在196度(我們先假設討論的電腦繡花機是一般裝配,172度下死點,196度鉤線,288度挑線。)開始,程余弦曲線上升,在下軸轉過210度后(注意不是180度,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旋的開始用線到放線不是正好180度,而是多了大約30度,道理我就不多說了。)開始放線,此時的上軸位置是301度。
聰明的你會發現,應該此時開始挑線,但實際的挑線時間偏偏又不是301度,而是286度,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是,由于挑線曲線的起始部分比較平坦(主要考慮斷線因素,所以挑線曲線被設計成是近似指數曲線上升,又近似對數曲線下降的不規則曲線,上升較慢,下降較快。),所以必須提前一些挑線,這個提前量差不多是15度樣子,所以,理論上的挑線時間也就是286度了。
只有當挑線桿的供線和收線長度完全滿足形成線跡所需要的面線長度時,挑線機構的設計才是合理的.面線消耗量是其設計的理論基礎.
我們假設一下:我們以主軸轉角為橫坐標,面線消耗量為縱坐標,并取主軸轉角零度時針桿處于上極限.分析如下:從0度到下極限172度面線消耗量主要發生在機針孔上沿,接觸繡料表面開始,到機針運動至下極限這段時間內.面線消耗8.8毫米.機針從下極限到形成最佳面線環,(大約在205度)面線消耗為0,梭尖勾取面線繞梭架轉過半圈(大約在295度),面線消耗98毫米,梭尖從最低點到挑線桿開始收線時,面線消耗為0,接下去為快速收線階段,最后是挑線桿從線架孔上拉出新線,為下一個線跡作準備.
可以看出,主軸在轉一周中,線跡消耗的最大面線量為106.8毫米,而挑線桿所能提供的最大供線量122.54毫米,并且在主軸轉一周中,挑線桿的供線量一定要大于面線的消耗量,繡花時就不會出現斷線或者浮線的現象。
|
|